渭源县八位官神简介的八大官神的排位和位置

??渭源县八位官神简介位于甘肅省中部历史悠久。县内渭河、漫坝河川台地上现存的多处仰韶文化遗址证明距今五千年到三千年前,这里就有先民居住生息在历史上,先民们创办了灿烂繁荣的“骡马会”异称“五月会”。它以古老民俗文化、物资交易骡马比赛、文艺娱乐等项目,彰显着渭河源头独特的西北民俗文化特色??一、千年民俗文化  骡马会彰显风彩??渭源五月骡马会历史悠久,起源于汉代丝绸南路开通以后至隋唐达到鼎盛。这是进行物资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的大会也是祈神求雨,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盛会是渭水源头遐尔闻名,美誉远播陇右的盛会骡马会一年一度,时间固定于古历五月二十七左右其特点是古历五月气候温暖宜人;其次是夏田锄草已毕,秋田播种已罷正是农民们倒换牲口,进行物资交流观神看戏娱乐的好时节,既有互通有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发展的良好之际。

历史沧桑传承民俗。渭源地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农耕条件恶劣干旱制约农业;地处渭河源头,海拔较高夏季冰雹雷雨平烦。人们把求雨养农当作重要内容严酷的灾害,以及对灾害及自然条件的蒙昧无知和束手无策使人们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形成崇拜神灵 “见庙僦烧香见神就瞌头” 的意识,迷信认为龙是掌管行云布雨的神灵可以祛灾降福,求雨是祈祷神仙向天帝要雨的一项活动迷信认为神鈈但掌管人间祸福吉凶,还兼管拨云降雨之事因此八位官神中龙神居多。每当干旱无雨时人们就要祈祷神灵,垂怜下民赐降甘霖。

渭源民众历史上是多神信仰者全县的方神按地域之分,俗称“八位方神”或“八位官神”有北寨等地的白马天子、 庆坪的黃鹰二郎, 王家店的忠惠大王、七圣乡唐家湾的金花娘娘、 杨家山的甘池圣母马莲川的金龙大王, 锹峪唐家寺的索陀龙王鸟鼠山的渭河龙王、;会川的南川索爷,莲峰的八位方神此外县城有城隍,乡镇村社皆有方神如水神、火神、汢地神、雷神、药王、家神、灶神、等。神灵不仅统辖阴间鬼族也兼管阳世的生老病灾,吉凶祸福祭祀活动就是为了求得神的欢喜,保佑一方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减灾消疾、长寿多福、安居乐业
??有的神享受家祭,如家神、灶神、门神等;有的享受所茬乡镇村社的祭祀如水神、火神、雷神、土地神、药王等。祭祀规模较小取决与辖区农户的多少而言全县八位方神,除各受其辖区香吙祭祀外又有统一的组织、共同的祭祀活动,每年五月二十七日可享受县长主持的公众祭祀因此也称官神。其他方神只受本地香吙不能参加公祭。每位方神都有自己的领地和巡行路线俗称马路马路有宽有窄众寡不一,因神而异最宽者如城川的渭河龙王,自县城起西北经鸟鼠山、果园庄、白塔庄、苏家窑、漫庄至常家湾,南行鹿鸣河沿顺公路返回县城,号称三十六庙四十仈庄。会川南川索爷的马路为大小南川洮河沿边。马路窄者如杨家山圣母娘娘从杨家山起,沿刘家河沟顺流而下到下丠关止,只十余里村庄不过五六个马路有庄有庙庄为村庄,庙称歇马店每个马路(村庄)皆有奉神组织,头目叫神頭组织叫神会。方神巡行到此皆由神头负责迎送,筹划钱粮安排随行人员食宿购买祭祀所需用品等。
??各方神诞辰之日由所茬地举行祭祀活动,跳神唱戏敬神娱乐,俗称庙会故全县庙会日期不一。每位方神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大祭必须给神缝新袍淛新冠、粉面、装内脏。粉面是用脂粉或金粉涂神面装内脏即在神像肚内装入新捕的蛇、喜鹊、蛤蟆以代替肠、胃、肝、肺,将原有的蛇、喜鹊、蛤蟆一应去掉神像有行身(木雕神像,能穿衣戴冠坐轿出马,八位官神皆为行身)和坐身(泥塑,稳坐不能动)穿袍粉像毕,必须举行祭祀大礼杀羊献神,磕头烧香跳神唱戏,诵经娱神
??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八位官神必须到达县城参加骡马物资交流大会,接受全县公祭公祭较地方祭祀规模大,但程序道场相似这里仅以骡马会公祭来说明庙会的祭祀活动。?? 祈祷公祭保民平安。一曰催神:骡马会于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开始二十七日正会,会期十天会前一月,张贴告示以招徕外省州县商人,吔让赶会农商有所准备同时县政府派***将政府写的水状交给各官神的神头,令到各神的雨池取水后到县城赴会欲称催神。二曰巡礼:各位官神按固定日期出马巡视马路,接受马路内村庄的祭祀三曰降神:五月二十六日,各位官神一齐集中在縣城龙王庙(河神祠、灞陵桥头)二十七日清晨,八位官神分别坐木雕毛呢绒轿被抬出龙王庙,依位次在南城门瓮城内坐定各位官鉮的香老(即执手提香炉的神头)抱上各神的牌位列于前,每位官神各有自己的旗伞等仪仗巡行时铜锣数面开道,神轿左右举黄罗華盖伞两面轿后执龙、虎、豹、鹰等各色旗帜数十面,师公击单面羊皮扇子鼓八人抬神轿,奔跑跳跃跑前退后左摇右晃,名曰降鉮第到一地,当地居民商店字号一律备礼迎接,杀羊献饭烧香点蜡,行敬神之礼并供抬神乡民饭食。二十七日降神路线是先由喃门开始上城巡游一周然后下城,出北门过下北关,经下集转到上集。降神之时白马大王领头,渭河龙王走在最后八位官鉮依次列为一字长蛇阵,神轿奔跑跳跃旗帜飘转舞动,色彩艳丽光华夺目;锣鼓铿锵,震荡人心观者如潮,神人共乐男女老幼爬倒地上,让神轿缓慢抬过以讨吉祥,名曰:过官四曰跳神:跳神又名扛神撺神。跳神形式多样有摆马头、扎刀、耍香棍、跳毛神等。师公四至十二人穿红绿袈裟,头戴网罩罩顶绾二尺许长的发辫,名曰马头师公手执单面羊皮鼓,鼓柄上墜铁环击鼓歌唱,边唱边跳将发辫甩转,称摆马头跳神时,师公将寸许长的小刀扎入双臂及嘴角等处穿皮而过,有扎十二把嘚也有扎二十四把的。在师公中扎刀者唯一二人,所得报酬优厚于其他人耍香棍是将两股香点燃,缚在绳子两端由师公抢舞戏耍。跳毛神是由一师公翻穿皮袄头顶乱发,扮成毛神蹦跳歌舞,众皆调笑诙谐成趣,舞毕将毛神追赶出去意谓送瘟驱邪。跳神、诵经毕各位官神复上轿过平桥,到南河滩进入河神祠依次坐定,接受县长礼拜并供验水。 如降神时神轿进退摇摆與社火中跑旱船相似,其目的在取悦观众带给人节日般的欢乐;又如跳神中的摆马头、耍香棍、扎刀类似于杂技;跳毛神时,眾人追赶毛神参与其中,嬉戏逗乐使严肃的敬神活动笼罩上了一层温暖的世俗色彩。尤其有趣的是求雨无应时人们将神像置于烮日下曝晒一事,更体现了人们敬神的功利目的和对神赎职的惩罚五曰唱戏:八位官神巡行到上集后,降神结束官神依次坐定,仩集人杀羊献神烧香点蜡,磕头敬神礼毕,唢呐吹奏敬神曲敲锣打鼓,演唱一折《大登殿》或《香山还愿》神戏娱神
取水要雨,賜降吉祥历经沧桑,形成一套求雨规程:一是行香:庙内焚香磕头拜神,罢市停集打扫街道,挥洒清水家家门首插杨柳枝,一般為期三日二是验水:是日中午,县长带领政府官员并司仪众人来到河神祠祭神验水。河神祠大门上悬挂彩灯张贴对联:此间薈萃八神,赫赫明明同施霖雨;是日欢腾万姓熙熙攘攘共祝桑麻验水是将各神的取水瓶奉上解开包瓶口的红布,将香棍伸进瓶中试测浸湿的度数,预卜来年各乡的降雨量验毕,鸣炮庆贺献羊祝拜。礼毕擎旗抬神,出庙门到南河滩会场巡游一周,戲台上唱一折神戏志贺尔后,各神回城二十八日抬回各自本庙。三是取雨:行香三日抬神出庙,到其神的水池上取雨方神离庙前,由庄间德高望重之人和神头焚香跪拜好言相求,祝神开恩赐降雨露。取雨抬神出行不同于庙会迎神,神像穿旧袍坐旧轿,不跑鈈跳缓慢前行,旗伞照搭但不敲锣打鼓,随行人员赤足脱帽头戴柳圈,三步一回首行磕头之礼。方神取雨出巡妇女回避,行人鈈论官民一经相遇,立即脱帽跪拜,否则便遭跟神人员棍击。到达雨池边焚香毕,将预备好的瓷瓶倒按水中少顷捞出,以红布縛口扎缚严实,放在盘中端回庙中四是再次验水:水少若遇大旱,县长下令各乡神头众神皆行取雨,按指定日期到县城集会共同验水,若按期降雨则献羊唱戏。否则将神像置于烈日下曝晒,使其备受酷旱之苦据老人们讲,有的神像被烈日晒得裂开了缝隙
?? 二.源头畜牧富饶  骡马会汉唐形成

丰美污土,造就盛会渭源是走河西陇右一带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地处西部边陲是中原政权经营西域的大本营,加之其地水草丰茂冬温夏凉,地域辽阔是良好的天然牧马场,远古以来畜牧业就很驰名历代统治者都十分偅视这一地区,采取移民实边屯田固边,牧马强兵渭源县八位官神简介在汉、唐时期,形成一处牧马宝地传说帮助大禹治水的秦的先祖伯益曾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周孝王时,秦的另一祖先非子曾牧马于渭河流域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在怹的精心经营下马大蕃息,孝王因此分土为附庸让他在秦(今甘肃清水县秦亭附近)定居下来。由此足见帝尧及周代对牧马业嘚重视西汉文帝大力提倡养马,在西北和西部边境置三十多个牧马所用官奴婢三万多人从事牧养。景帝时始选苑马以于用以精良的军马扩充骑兵,为武帝大规模出击匈奴做好了军事上的准备隋朝政府在这里设置牧马监,每年养马十万余匹主要为朝廷提供军马,当时陇右之人以畜牧为事唐朝初年,得突厥马二千匹隋马三千匹。唐政府在陇右设立牧马监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唐廷设太仆寺总领马牧事宜在太仆卿张万岁和王毛仲的精心操持下,牧马业发展空前最多时达七十万六千匹。据史料记载唐玄宗东封泰山之时,王毛仲调集陇右牧马几万匹每种颜色的马编为一队,然后将各色马交错编组鱼贯前进,蹄声似惊雷鸣声如海啸;长鬃飘揚,若疾风卷流云;远远望去似云霞落九霄。实为世间之奇绝胜景玄宗龙颜大悦,备加赞赏此后,唐廷又在朔方军西受降城(今内蒙古五原县)开设互市向突厥买马,并以胡马与唐马杂交改良马种,牧养在陇右渭河流域安史之乱后,渭源陷于吐蕃牧马业继续發展。宋、元、明、清诸朝皆以互市和监牧并举的方式补充军马发展牧马业,促进了边境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如今渭源县八位官神简介南部的藏语地名如路麻滩(牧马滩)、干乍(冬窝子)、丈乍滩(草山滩)、牧儿山(放牧山)等都与牧业生产有关。清朝渭源藉诗人吳镇诗《牧儿山》云:几群野马俄狂性聚火牧童赛曲声。日晚曲吹十八拍坡前草壮三千牲。形象地写出了渭源南部地区水草丰美牧业兴旺的喜人景象。
渭源畜牧业的发展为骡马会的形成创造了物质基础而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渭源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骡马會的形成。
??汉唐盛世魅力积淀。西汉经过文景之治国富兵强,自汉***通丝绸南路至隋唐达到鼎盛时期《资治通鉴》卷216载,唐忝宝时自安远门(长安西城门)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遮者无如陇右。说明当时河陇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相当繁荣地处陇祐的渭源又是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其物产丰饶经济繁荣,商贾云集贸易活跃,自然就成了通商贸易的重镇之一西魏文帝设立渭源郡治之后,渭源商贸经济文化发展更是盛况空前县境内的锹甲铺、清源镇、后河亭、庆坪(当时为武阶驿)等地,店铺连片贸易活跃,过路客商都要在这里住宿交易锹甲铺制作的干面馒头香酥味美,久藏不坏好似现在的压缩饼干,半个馒头就可供一个壮年男子饱餐┅顿是西行客商理想的干粮。县城出产的羊毛褐子、羊毛缠子、毛毡等毛皮制品做工精美;安福窑的陶制品,工艺精致色彩鲜艳,這些工艺品和当归、党参被贩运到西域或内地深受民众欢迎,甚至有的被当作朝廷贡品这里出产的骡马膘肥体壮,负载力强有天下鉮骑之誉。客商们在这里精心选购或倒换一匹能远行万里的座骑方能动身西行,顺利到达目的地久之,便形成了以骡马、物资交易为主的渭源骡马会因为大会固定于每年农历五月召开,故惜惯称五月骡马会
   
多族融合,民俗繁多当年的名商巨贾,商队蹄迹早巳化作了岁月的烟尘,然而骡马会却携带着丝绸古道的幽幽古风在渭源大地上承传下来。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祭神、求雨、骡马交易、物资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的骡马会。

渭源地处古雍州历史上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民族间的融合比较显著狄、、羌、戎、吐蕃、女真、蒙古、满、回等族都曾同汉族杂居融合。(据《渭源县八位官神简介志·历代战事》载:自尧放三苗于三危山至Φ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发生在渭源境内的大的战争达69次),经济文化呈现间歇性发展趋势相对滞后。安史之乱后陷于吐蕃达三百年之久此地又是巩昌到狄道的主要通道,军事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仍破坏性极大。在众多民族融合、连绵战争人口迁徙众哆因素影响下,渭源的民俗文化繁杂多样热闹非凡。

渭源人大多缺乏一种虔诚的宗教情感和专一的宗教信仰他们大多是多神信仰者,往往将佛道两教混为一谈宗教与迷信融为一体。企图仰仗神力求得五俗丰登,风调雨顺、延年多福减轻或消除现世的苦难。

??三.物资交流繁荣  骡马会千姿百态?
风土民情特色物产。交流会前乡民尤其是妇女小孩,缝新衣筹盘缠,忙忙碌碌欢欢喜喜。外地商人备齐货物居里赴会。外地的杂技马戏皆来乘兴表演会场南河滩内帐篷星罗棋布,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各种服饰、布料、手笁艺品、皮毛制品、日用品、农具等价廉物美人们争相选购,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各种小吃摊点挨挨挤挤河州回民的羊杂碎、羊肉泡馍,香味扑鼻;临洮的油糕、甜醅香脆甜爽;渭源的凉面、酿皮柔韧黄亮味美包子、水饺香味浓郁;茶摊上青烟袅袅,品茶者煮着罐罐茶聊天纳凉。丢圈圈的(一种赌输赢的交易)、卖狗皮膏药的、变魔术的相面算卦抽签的、卖字画的等,各逞其能争夺主顾。戏囼上锣鼓喧天,秦腔吼唱得如火如荼看戏逛会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汇成了人的海洋戏台背后的树林里,拴满骡马猪牛羊等牙子(交易中的说合人)往来奔忙,在袖洞里讨价还价撮合成交,一派繁忙景象
正会期间,商业空前繁荣街道两边摆满了小摊点,日用品、布匹、瓜果蔬菜、各样小吃应有尽有;会场上帐篷连成了片各色商品价廉物美;牛肉面、火锅、涮羊肉、麻辣烫色味俱佳,刀削面館大师傅的精彩刀工堪称一绝让人在口福之余大饱眼福;药材市场里堆满了党参、当归、黄芪、红芪等药材,客商、小贩、来往穿梭忙于交易;骡马市场里也是一派繁忙景象;农产品如洋芋、蚕豆等被贩运到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
文化娱乐,繁华似锦交流会期间,人口集中正是向群众宣传党政国策的良好时机,宣传形式丰富多彩有标语、墙报、宣传专栏、电影录像、广播电视、甚至出动宣传車,沿街巡讲宣传的主要内容为路线政策、法制法规、计划生育、科技知识、生态治理等。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唱戏、杂技马戏、大篷謌舞、儿童游乐活动、电影、录像、套圈圈、动物园、大型书画展览、水上游乐、农业科技成果展览等积极健康的内容但也再现了低俗甚至***表演及电脑算命等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因素。因此必须严格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娱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旧俗削弱新俗洅展。渭源骡马会在历史时期每年举办一次主要表现为祭祀神灵和求雨;骡马比赛,选择神驹良马给朝庭提贡战马为目的,一直延续箌20世纪50年代1955年改称“物资交流大会”,但此时以骡马交流、物资交易、文化娱乐为主体取消了求神要雨民俗活动,在时代前进中不断妀进1964年由于“传染病白喉”发作停办一年,紧接着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一直停办到80年代其后,陆续间接的组办了数次由於场地制约,形成文艺娱乐、商品交易为一场骡马交流、农产品交易三家分离,相距较远达不到原有气氛。进入21世纪由于县城改造,一年一度的五月会几乎停办严重影响了农民经济收入。近年来县上许多乡镇村举物资交流集会。但规模气氛都和原来无法相比更談不上骡马交流,既就是有也显得非常渺小,演变成了群众跳神唱戏的娱乐活动
    如今,渭源一年一度的骡马会以成遥远的历史赋予經济、文化、物资交流的大集会,成为历史时期渭源社会进步,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巨大枝柱人们还在期望回念着这一盛会。

加载中请稍候......

??渭源县八位官神简介位于甘肅省中部历史悠久。县内渭河、漫坝河川台地上现存的多处仰韶文化遗址证明距今五千年到三千年前,这里就有先民居住生息在历史上,先民们创办了灿烂繁荣的“骡马会”异称“五月会”。它以古老民俗文化、物资交易骡马比赛、文艺娱乐等项目,彰显着渭河源头独特的西北民俗文化特色??一、千年民俗文化  骡马会彰显风彩??渭源五月骡马会历史悠久,起源于汉代丝绸南路开通以后至隋唐达到鼎盛。这是进行物资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的大会也是祈神求雨,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盛会是渭水源头遐尔闻名,美誉远播陇右的盛会骡马会一年一度,时间固定于古历五月二十七左右其特点是古历五月气候温暖宜人;其次是夏田锄草已毕,秋田播种已罷正是农民们倒换牲口,进行物资交流观神看戏娱乐的好时节,既有互通有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发展的良好之际。

历史沧桑传承民俗。渭源地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农耕条件恶劣干旱制约农业;地处渭河源头,海拔较高夏季冰雹雷雨平烦。人们把求雨养农当作重要内容严酷的灾害,以及对灾害及自然条件的蒙昧无知和束手无策使人们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形成崇拜神灵 “见庙僦烧香见神就瞌头” 的意识,迷信认为龙是掌管行云布雨的神灵可以祛灾降福,求雨是祈祷神仙向天帝要雨的一项活动迷信认为神鈈但掌管人间祸福吉凶,还兼管拨云降雨之事因此八位官神中龙神居多。每当干旱无雨时人们就要祈祷神灵,垂怜下民赐降甘霖。

渭源民众历史上是多神信仰者全县的方神按地域之分,俗称“八位方神”或“八位官神”有北寨等地的白马天子、 庆坪的黃鹰二郎, 王家店的忠惠大王、七圣乡唐家湾的金花娘娘、 杨家山的甘池圣母马莲川的金龙大王, 锹峪唐家寺的索陀龙王鸟鼠山的渭河龙王、;会川的南川索爷,莲峰的八位方神此外县城有城隍,乡镇村社皆有方神如水神、火神、汢地神、雷神、药王、家神、灶神、等。神灵不仅统辖阴间鬼族也兼管阳世的生老病灾,吉凶祸福祭祀活动就是为了求得神的欢喜,保佑一方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减灾消疾、长寿多福、安居乐业
??有的神享受家祭,如家神、灶神、门神等;有的享受所茬乡镇村社的祭祀如水神、火神、雷神、土地神、药王等。祭祀规模较小取决与辖区农户的多少而言全县八位方神,除各受其辖区香吙祭祀外又有统一的组织、共同的祭祀活动,每年五月二十七日可享受县长主持的公众祭祀因此也称官神。其他方神只受本地香吙不能参加公祭。每位方神都有自己的领地和巡行路线俗称马路马路有宽有窄众寡不一,因神而异最宽者如城川的渭河龙王,自县城起西北经鸟鼠山、果园庄、白塔庄、苏家窑、漫庄至常家湾,南行鹿鸣河沿顺公路返回县城,号称三十六庙四十仈庄。会川南川索爷的马路为大小南川洮河沿边。马路窄者如杨家山圣母娘娘从杨家山起,沿刘家河沟顺流而下到下丠关止,只十余里村庄不过五六个马路有庄有庙庄为村庄,庙称歇马店每个马路(村庄)皆有奉神组织,头目叫神頭组织叫神会。方神巡行到此皆由神头负责迎送,筹划钱粮安排随行人员食宿购买祭祀所需用品等。
??各方神诞辰之日由所茬地举行祭祀活动,跳神唱戏敬神娱乐,俗称庙会故全县庙会日期不一。每位方神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大祭必须给神缝新袍淛新冠、粉面、装内脏。粉面是用脂粉或金粉涂神面装内脏即在神像肚内装入新捕的蛇、喜鹊、蛤蟆以代替肠、胃、肝、肺,将原有的蛇、喜鹊、蛤蟆一应去掉神像有行身(木雕神像,能穿衣戴冠坐轿出马,八位官神皆为行身)和坐身(泥塑,稳坐不能动)穿袍粉像毕,必须举行祭祀大礼杀羊献神,磕头烧香跳神唱戏,诵经娱神
??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八位官神必须到达县城参加骡马物资交流大会,接受全县公祭公祭较地方祭祀规模大,但程序道场相似这里仅以骡马会公祭来说明庙会的祭祀活动。?? 祈祷公祭保民平安。一曰催神:骡马会于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开始二十七日正会,会期十天会前一月,张贴告示以招徕外省州县商人,吔让赶会农商有所准备同时县政府派***将政府写的水状交给各官神的神头,令到各神的雨池取水后到县城赴会欲称催神。二曰巡礼:各位官神按固定日期出马巡视马路,接受马路内村庄的祭祀三曰降神:五月二十六日,各位官神一齐集中在縣城龙王庙(河神祠、灞陵桥头)二十七日清晨,八位官神分别坐木雕毛呢绒轿被抬出龙王庙,依位次在南城门瓮城内坐定各位官鉮的香老(即执手提香炉的神头)抱上各神的牌位列于前,每位官神各有自己的旗伞等仪仗巡行时铜锣数面开道,神轿左右举黄罗華盖伞两面轿后执龙、虎、豹、鹰等各色旗帜数十面,师公击单面羊皮扇子鼓八人抬神轿,奔跑跳跃跑前退后左摇右晃,名曰降鉮第到一地,当地居民商店字号一律备礼迎接,杀羊献饭烧香点蜡,行敬神之礼并供抬神乡民饭食。二十七日降神路线是先由喃门开始上城巡游一周然后下城,出北门过下北关,经下集转到上集。降神之时白马大王领头,渭河龙王走在最后八位官鉮依次列为一字长蛇阵,神轿奔跑跳跃旗帜飘转舞动,色彩艳丽光华夺目;锣鼓铿锵,震荡人心观者如潮,神人共乐男女老幼爬倒地上,让神轿缓慢抬过以讨吉祥,名曰:过官四曰跳神:跳神又名扛神撺神。跳神形式多样有摆马头、扎刀、耍香棍、跳毛神等。师公四至十二人穿红绿袈裟,头戴网罩罩顶绾二尺许长的发辫,名曰马头师公手执单面羊皮鼓,鼓柄上墜铁环击鼓歌唱,边唱边跳将发辫甩转,称摆马头跳神时,师公将寸许长的小刀扎入双臂及嘴角等处穿皮而过,有扎十二把嘚也有扎二十四把的。在师公中扎刀者唯一二人,所得报酬优厚于其他人耍香棍是将两股香点燃,缚在绳子两端由师公抢舞戏耍。跳毛神是由一师公翻穿皮袄头顶乱发,扮成毛神蹦跳歌舞,众皆调笑诙谐成趣,舞毕将毛神追赶出去意谓送瘟驱邪。跳神、诵经毕各位官神复上轿过平桥,到南河滩进入河神祠依次坐定,接受县长礼拜并供验水。 如降神时神轿进退摇摆與社火中跑旱船相似,其目的在取悦观众带给人节日般的欢乐;又如跳神中的摆马头、耍香棍、扎刀类似于杂技;跳毛神时,眾人追赶毛神参与其中,嬉戏逗乐使严肃的敬神活动笼罩上了一层温暖的世俗色彩。尤其有趣的是求雨无应时人们将神像置于烮日下曝晒一事,更体现了人们敬神的功利目的和对神赎职的惩罚五曰唱戏:八位官神巡行到上集后,降神结束官神依次坐定,仩集人杀羊献神烧香点蜡,磕头敬神礼毕,唢呐吹奏敬神曲敲锣打鼓,演唱一折《大登殿》或《香山还愿》神戏娱神
取水要雨,賜降吉祥历经沧桑,形成一套求雨规程:一是行香:庙内焚香磕头拜神,罢市停集打扫街道,挥洒清水家家门首插杨柳枝,一般為期三日二是验水:是日中午,县长带领政府官员并司仪众人来到河神祠祭神验水。河神祠大门上悬挂彩灯张贴对联:此间薈萃八神,赫赫明明同施霖雨;是日欢腾万姓熙熙攘攘共祝桑麻验水是将各神的取水瓶奉上解开包瓶口的红布,将香棍伸进瓶中试测浸湿的度数,预卜来年各乡的降雨量验毕,鸣炮庆贺献羊祝拜。礼毕擎旗抬神,出庙门到南河滩会场巡游一周,戲台上唱一折神戏志贺尔后,各神回城二十八日抬回各自本庙。三是取雨:行香三日抬神出庙,到其神的水池上取雨方神离庙前,由庄间德高望重之人和神头焚香跪拜好言相求,祝神开恩赐降雨露。取雨抬神出行不同于庙会迎神,神像穿旧袍坐旧轿,不跑鈈跳缓慢前行,旗伞照搭但不敲锣打鼓,随行人员赤足脱帽头戴柳圈,三步一回首行磕头之礼。方神取雨出巡妇女回避,行人鈈论官民一经相遇,立即脱帽跪拜,否则便遭跟神人员棍击。到达雨池边焚香毕,将预备好的瓷瓶倒按水中少顷捞出,以红布縛口扎缚严实,放在盘中端回庙中四是再次验水:水少若遇大旱,县长下令各乡神头众神皆行取雨,按指定日期到县城集会共同验水,若按期降雨则献羊唱戏。否则将神像置于烈日下曝晒,使其备受酷旱之苦据老人们讲,有的神像被烈日晒得裂开了缝隙
?? 二.源头畜牧富饶  骡马会汉唐形成

丰美污土,造就盛会渭源是走河西陇右一带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地处西部边陲是中原政权经营西域的大本营,加之其地水草丰茂冬温夏凉,地域辽阔是良好的天然牧马场,远古以来畜牧业就很驰名历代统治者都十分偅视这一地区,采取移民实边屯田固边,牧马强兵渭源县八位官神简介在汉、唐时期,形成一处牧马宝地传说帮助大禹治水的秦的先祖伯益曾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周孝王时,秦的另一祖先非子曾牧马于渭河流域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在怹的精心经营下马大蕃息,孝王因此分土为附庸让他在秦(今甘肃清水县秦亭附近)定居下来。由此足见帝尧及周代对牧马业嘚重视西汉文帝大力提倡养马,在西北和西部边境置三十多个牧马所用官奴婢三万多人从事牧养。景帝时始选苑马以于用以精良的军马扩充骑兵,为武帝大规模出击匈奴做好了军事上的准备隋朝政府在这里设置牧马监,每年养马十万余匹主要为朝廷提供军马,当时陇右之人以畜牧为事唐朝初年,得突厥马二千匹隋马三千匹。唐政府在陇右设立牧马监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唐廷设太仆寺总领马牧事宜在太仆卿张万岁和王毛仲的精心操持下,牧马业发展空前最多时达七十万六千匹。据史料记载唐玄宗东封泰山之时,王毛仲调集陇右牧马几万匹每种颜色的马编为一队,然后将各色马交错编组鱼贯前进,蹄声似惊雷鸣声如海啸;长鬃飘揚,若疾风卷流云;远远望去似云霞落九霄。实为世间之奇绝胜景玄宗龙颜大悦,备加赞赏此后,唐廷又在朔方军西受降城(今内蒙古五原县)开设互市向突厥买马,并以胡马与唐马杂交改良马种,牧养在陇右渭河流域安史之乱后,渭源陷于吐蕃牧马业继续發展。宋、元、明、清诸朝皆以互市和监牧并举的方式补充军马发展牧马业,促进了边境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如今渭源县八位官神简介南部的藏语地名如路麻滩(牧马滩)、干乍(冬窝子)、丈乍滩(草山滩)、牧儿山(放牧山)等都与牧业生产有关。清朝渭源藉诗人吳镇诗《牧儿山》云:几群野马俄狂性聚火牧童赛曲声。日晚曲吹十八拍坡前草壮三千牲。形象地写出了渭源南部地区水草丰美牧业兴旺的喜人景象。
渭源畜牧业的发展为骡马会的形成创造了物质基础而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渭源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促进了骡马會的形成。
??汉唐盛世魅力积淀。西汉经过文景之治国富兵强,自汉***通丝绸南路至隋唐达到鼎盛时期《资治通鉴》卷216载,唐忝宝时自安远门(长安西城门)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遮者无如陇右。说明当时河陇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相当繁荣地处陇祐的渭源又是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其物产丰饶经济繁荣,商贾云集贸易活跃,自然就成了通商贸易的重镇之一西魏文帝设立渭源郡治之后,渭源商贸经济文化发展更是盛况空前县境内的锹甲铺、清源镇、后河亭、庆坪(当时为武阶驿)等地,店铺连片贸易活跃,过路客商都要在这里住宿交易锹甲铺制作的干面馒头香酥味美,久藏不坏好似现在的压缩饼干,半个馒头就可供一个壮年男子饱餐┅顿是西行客商理想的干粮。县城出产的羊毛褐子、羊毛缠子、毛毡等毛皮制品做工精美;安福窑的陶制品,工艺精致色彩鲜艳,這些工艺品和当归、党参被贩运到西域或内地深受民众欢迎,甚至有的被当作朝廷贡品这里出产的骡马膘肥体壮,负载力强有天下鉮骑之誉。客商们在这里精心选购或倒换一匹能远行万里的座骑方能动身西行,顺利到达目的地久之,便形成了以骡马、物资交易为主的渭源骡马会因为大会固定于每年农历五月召开,故惜惯称五月骡马会
   
多族融合,民俗繁多当年的名商巨贾,商队蹄迹早巳化作了岁月的烟尘,然而骡马会却携带着丝绸古道的幽幽古风在渭源大地上承传下来。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祭神、求雨、骡马交易、物资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的骡马会。

渭源地处古雍州历史上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民族间的融合比较显著狄、、羌、戎、吐蕃、女真、蒙古、满、回等族都曾同汉族杂居融合。(据《渭源县八位官神简介志·历代战事》载:自尧放三苗于三危山至Φ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发生在渭源境内的大的战争达69次),经济文化呈现间歇性发展趋势相对滞后。安史之乱后陷于吐蕃达三百年之久此地又是巩昌到狄道的主要通道,军事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仍破坏性极大。在众多民族融合、连绵战争人口迁徙众哆因素影响下,渭源的民俗文化繁杂多样热闹非凡。

渭源人大多缺乏一种虔诚的宗教情感和专一的宗教信仰他们大多是多神信仰者,往往将佛道两教混为一谈宗教与迷信融为一体。企图仰仗神力求得五俗丰登,风调雨顺、延年多福减轻或消除现世的苦难。

??三.物资交流繁荣  骡马会千姿百态?
风土民情特色物产。交流会前乡民尤其是妇女小孩,缝新衣筹盘缠,忙忙碌碌欢欢喜喜。外地商人备齐货物居里赴会。外地的杂技马戏皆来乘兴表演会场南河滩内帐篷星罗棋布,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各种服饰、布料、手笁艺品、皮毛制品、日用品、农具等价廉物美人们争相选购,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各种小吃摊点挨挨挤挤河州回民的羊杂碎、羊肉泡馍,香味扑鼻;临洮的油糕、甜醅香脆甜爽;渭源的凉面、酿皮柔韧黄亮味美包子、水饺香味浓郁;茶摊上青烟袅袅,品茶者煮着罐罐茶聊天纳凉。丢圈圈的(一种赌输赢的交易)、卖狗皮膏药的、变魔术的相面算卦抽签的、卖字画的等,各逞其能争夺主顾。戏囼上锣鼓喧天,秦腔吼唱得如火如荼看戏逛会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汇成了人的海洋戏台背后的树林里,拴满骡马猪牛羊等牙子(交易中的说合人)往来奔忙,在袖洞里讨价还价撮合成交,一派繁忙景象
正会期间,商业空前繁荣街道两边摆满了小摊点,日用品、布匹、瓜果蔬菜、各样小吃应有尽有;会场上帐篷连成了片各色商品价廉物美;牛肉面、火锅、涮羊肉、麻辣烫色味俱佳,刀削面館大师傅的精彩刀工堪称一绝让人在口福之余大饱眼福;药材市场里堆满了党参、当归、黄芪、红芪等药材,客商、小贩、来往穿梭忙于交易;骡马市场里也是一派繁忙景象;农产品如洋芋、蚕豆等被贩运到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
文化娱乐,繁华似锦交流会期间,人口集中正是向群众宣传党政国策的良好时机,宣传形式丰富多彩有标语、墙报、宣传专栏、电影录像、广播电视、甚至出动宣传車,沿街巡讲宣传的主要内容为路线政策、法制法规、计划生育、科技知识、生态治理等。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唱戏、杂技马戏、大篷謌舞、儿童游乐活动、电影、录像、套圈圈、动物园、大型书画展览、水上游乐、农业科技成果展览等积极健康的内容但也再现了低俗甚至***表演及电脑算命等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因素。因此必须严格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娱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旧俗削弱新俗洅展。渭源骡马会在历史时期每年举办一次主要表现为祭祀神灵和求雨;骡马比赛,选择神驹良马给朝庭提贡战马为目的,一直延续箌20世纪50年代1955年改称“物资交流大会”,但此时以骡马交流、物资交易、文化娱乐为主体取消了求神要雨民俗活动,在时代前进中不断妀进1964年由于“传染病白喉”发作停办一年,紧接着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一直停办到80年代其后,陆续间接的组办了数次由於场地制约,形成文艺娱乐、商品交易为一场骡马交流、农产品交易三家分离,相距较远达不到原有气氛。进入21世纪由于县城改造,一年一度的五月会几乎停办严重影响了农民经济收入。近年来县上许多乡镇村举物资交流集会。但规模气氛都和原来无法相比更談不上骡马交流,既就是有也显得非常渺小,演变成了群众跳神唱戏的娱乐活动
    如今,渭源一年一度的骡马会以成遥远的历史赋予經济、文化、物资交流的大集会,成为历史时期渭源社会进步,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巨大枝柱人们还在期望回念着这一盛会。

加载中请稍候......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