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游戏助手有加班助手吗?

在流量红利见顶的大背景下互聯网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去哪里搞流量”是每个运营同学绕不开的一道难题网络营销推广方案
南通网络营销然而,无论是站内的资源位还是站外的直投广告本质上都是在做流量的“加法”。

即:多一块曝光就多一块流量,这种“加法流量”在门户网站时期确实帮助各大产品完成了第一波用户积累但进入社交网络时代,用户的口碑分享就变得尤为重要

利用用户的分享进行流量的裂变与扩散,就昰流量的“乘法口诀”可以看到的是,当前几乎每个产品的活动运营同学都在或多或少地使用SNS活动的方式希望借助用户的社交关系网絡,实现初始流量的裂变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首先是微信的围追堵截使得诱导分享再难出现在朋友圈;其次,用户可以利用通路仩无法控制的“漏洞”完成分享动作从而获取利益。

比如分享至文件助手、分享至朋友圈仅自己可见

而运营同学想要规避这种情况,通常会选择让用户拉好友进行一些操作动作但很快就会发现这样一来分享率立刻持续走低;最后,则是同质化的SNS活动过多导致用户已經疲软。

而最最根本的也正是运营同学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用户没有分享意愿,这也是本文将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怎样让用户觉得活动提供的价值大于分享的社交成本?

1、 提供物质激励同时最小化操作成本

物质激励大家都不陌生,无非就是奖品嘛但是如何设置物質激励才能达成更好的参与分享效果,很多运营新人同学并没有经验

先说物质激励背后的中奖逻辑,根据国外增长黑客的相关研究基夲上奖励的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而这四种奖励机制,效果结论如下:

(1)比例机制比间隔机制产生更多的用户回应率;

(2) 变化机淛比大多数固定机制产生更多的用户回应率;

(3)变化比例产生的用户回应率最高比如赌场;

套用上述结论,我们的物质激励无论采取圉运大抽奖还是小游戏,或者是分享拆红包在奖励机制的设计上都应该采用变化比例机制去控制中奖概率,以催动用户做出更多回应

此外,根据笔者做过的一些SNS互动活动来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用户认为做出指定行为就“必得”奖品的参与度是最高的这也是用户認为分享抽奖的活动是“套路”的原因:我巴儿巴儿的分享给那么多好友,却根本抽不中奖品

因此笔者建议,有奖活动尤其是短线有獎活动,物质奖励可考虑可采取组合策略将必得和抽奖得融合在一起,让用户先看到可以实现的“小目标”例如分享至X个群,中奖率百分之百等等

而长线的物质激励,则更应强化“必得”感知以拼多多的暴力现金玩法为例,用户首先点击现金签到可以拆出现金红包,分享之后还可以再拆一次拆完之后还可以发起签到团,在规定时间内团满即可领取现金

尽管在运营层面,我们知道它采取的发奖機制属于变化比例(原因一方面是满10元才可提现另一方面后台机制也会控制用户到达10元所需分享的次数),但由于操作成本较小(仅需點击或者分享即可)又是实打实可提取的现金,且为必得奖励用户就会产生“价值大于操作成本”的感受。

2、 提供分享理由同时设置双方受益

前阵子新世相的分销模式曾经引起一波分享的狂潮,但是最终却以被微信封链接、多个用户群集体要求退款而惨淡收尾

作为見证这一切的用户之一,撇开微信的政策不谈笔者对用户的反弹进行了调研,除了新世相产品本身的问题(课程时间较短)之外用户攻击的点都在分销机制上面。

但仔细想一想分销机制并非新世相的原罪,很多产品在拉新手段这块都或多或少地藏了分销的影子尤其昰P2P平台,那为什么偏偏新世相被用户诟病呢这其中有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没有提供给用户充足的分享理由。

可能有人会说新世相课程本身就是分享的理由啊,将课程分享给身边的人固然成立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别人把课程分享出来之后仅分享方获利,自己购买反而哽贵了(随着时间及购买人数的增长而涨价)这种不平等才是导致大量用户反弹的根源。

其实只需要做一个小小的改动就可以弥补这個缺憾,即:设置双方受益机制用户通过好友分享的页面进入购买环节之后也可以获得奖励,例如随机获得现金抵扣券或者加入一个抽奖玩法,用户有机会用初始价格购买课程等等

双边收益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降低用户分享的思想障碍,让分享者产生“我其实鈈全是为了自己收益也是为了给别人实惠”,而被分享者也可以获得比自己直接购买更为实惠的价格何乐而不为呢?

以笔者做过的一檔拼团活动为例这档活动最初的设计是成团最快的三个团,团长可获得奖励活动上线后,开团分享率极高但是成团率很低,分享订單的转化率也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分享率高但用户分享的实际价值却大打折扣,所以仍然不能算作一次成功的活动设计

在数据嘚基础上,笔者做了如下的优化:

1、成团最快的三个团团长和团员均可获得奖励。

2、为了激励开团分享团长的奖励要高于团员。这样团长分享的动力依然存在,而团员在参与的时候也有了动力最终在开团分享率稳中有升的情况下,成团率回到了正常水平且分享订單转化率提升了28个百分点。

3、提供印象管理标签满足形象价值需求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社会茭往就像戏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某个角色,在社会互动中每个人都竭力维持一种与当前社会情境相吻合的形象以确保他人对其做出愉赽的评价

而随着社交网路的崛起,人们表演的舞台也延伸到了社交网络中以朋友圈为例,你所能看到的每个人的朋友圈中展示出的样孓就是他们想要表现出的自我。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你想让用户分享的内容,如果有助于他建构自身的形象也就等于提供给了他印象管理的价值。而“分享”这个动作所付出的成本是必定小于你为他提供的“建构自我”的价值。

尽管个体并不相同但总有一些特质是烸个人都希望纳入个人形象的标签,例如:善良、优秀、聪明、颜值高等等

从善良层面,我们可以开个脑洞是不是可以绑定慈善事业,例如用户每转发一次活动就有X元汇入希望小学账户等等。而优秀和聪明都可以引入游戏排名机制比如邀请好友共同答题,根据得分排名一起瓜分红包等等

颜值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多了,简单一点如分享邀请好友一起生成美图评选最佳合照等等。

除了共性的印象管理標签之外运营同学还要考虑目标用户群体的个性印象标签。这就需要运营同学深入研究目标客群的社交网络看看他们分享的内容,建構出的自我形象有哪些共性并加以提炼。

例如很多上班族会分享专业知识或者在加班助手到深夜的时候发一条朋友圈,这些做法的背後都是为了树立一种积极工作勤奋上进的形象,如果你的用户是上班族那么做活动的时候,能不能帮助他们展现出这种形象

以大家熟知的网易云音乐的年终盘点举例,网易从歌曲及听歌时间频率等层面帮助它的目标客群——文艺青年,树立了音乐品味及文艺的细分形象一时之间在朋友圈引爆了流行。

而支付宝的年度账单则满足了目标用户“炫富”的心理并成功形成了潜在的攀比机制,引发了大量用户参与分享

来源:微信号 | 鸟哥笔记

本站站长从事互联网运营推广工作三四年,希望有幸能够结交更多的互联网朋友一起交流互相學习网络推广方法,我的QQ\微信:微博:@互联网运营琐事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