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芦笋品种绿塔品种哪些时间可以下小苗

&用户账号:
←点击获取验证码&&
&&&&&&&发布供应信
息请先注册为金农网新用户!
当前位置: >> 404页面 您正在浏览的网页可能已被删除、重命名或暂时不可用。试试下面几种方法吧:·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直接访问;
·去其他地方逛逛: |
·有疑问请拨打全国统一***:8; ;海关图书总发行书店《芦笋扦插技术 芦笋扦插苗培育》(书+光盘)
开&&&&&&本:页&&&&&&数:字&&&&&&数:I&&S&&B&&N:9售&&&&&&价:200.00元 品&&&&&&相:配送方式:无配送方式&&&&上书时间:购买数量:(库存100件)商品分类:关 键 字:详细描述:此套资料包含3套内容&特价:200元
第一套资料:视频光盘,全部是实景拍摄,全部是最新技术,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资料;
第二套资料:《芦笋速生高产栽培技术》图书,最新出版的图书
第三套资料:《芦笋栽培种植防治技术资料汇编》文字教材光盘包含以下目录所对应内容,有1000多页,几乎涵盖了所有这方面的内容,节省您找资料的时间,全部汇总在一起;
图书介绍&目录如下:
目录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发展芦笋生产的意义&
一、芦笋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二、芦笋的综合利用&
三、芦笋的环保作用&
四、芦笋生产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芦笋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生物学基础&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三、生长发育规律&
第二章&绿芦笋栽培技术&
第一节&发棵生长阶段的栽培技术&
一、绿芦笋的种植方式&
二、绿芦笋的优良品种&
三、育苗&
四、移栽&
五、移栽后的大田管理&
第二节&采笋阶段的栽培技术&
一、绿芦笋的采收&
二、成年笋的田间管理&
第三章&芦笋避病栽培技术&
第一节&土壤处理&
一、选择无病田块&
二、土壤处理&
第二节&种子处理&
一、晒种&
二、浸种&
三、包衣&
四、拌种&
五、辐射&
第三节&彻底清园&
一、冬春清园&
二、夏秋清园&
第四节&留母茎采收&
第五节&科学的栽培管理&
一、株丛科学管理&
二、增施有机肥料&
三、松土除草&
四、减少病原传播&
五、及时进行化学防治&
第四章&芦笋设施栽培技术&
第一节&地膜的应用&
第二节&遮阳网的应用&
第三节&塑料拱棚的应用&
第四节&日光温室的应用&
第五章&白芦笋栽培及白、绿芦笋互改栽培技术&
第一节&白芦笋栽培技术&
一、白芦笋对土地的要求&
二、适合白芦笋栽培的品种&
三、白芦笋的定植深度&
四、白芦笋的定植密度&
五、白芦笋的培土与撤土&
六、白芦笋的肥水管理&
七、白芦笋的采收与保鲜&
八、其他管理措施、
……
第六章&芦笋的平衡施肥、
第七章&芦笋田科学管水技术
第八章&芦笋的病虫草及其防治技术
第九章&芦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章&芦笋的贮藏与加工技术
参考文献
编后语
光盘内容介绍&目录如下:
1&南方芦笋高产无公害栽培措施
2&三招巧烹“蔬菜之王”芦笋
3&芦笋大棚反季节栽培技术  
4&芦笋套种草莓露地栽培技术  
5&芦笋栽培技术
6&通辽地区绿芦笋栽培技术
7&北方地区绿芦笋无公害栽培技术
8&芦笋全雄一代杂种优势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9&北方高海拔地区绿芦笋套种胡萝卜栽培技术
10&江苏沿海芦笋高产增效栽培技术关键
11&芦笋人工栽培丰产技术
12&大棚芦笋早生丰产栽培技术
13&东北地区如何栽培无公害芦笋
14&特色蔬菜芦笋的高产栽培技术
15&滨海盐碱地区芦笋栽培技术要点  
16&芦笋高产栽培技术(下)  
17&芦笋高产栽培技术(上)  
18&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19&芦笋栽培技术
20&大棚芦笋高产栽培规程
21&大棚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22&大棚芦笋一年采收高产栽培技术
23&高寒地区日光温室芦笋栽培技术
24&芦笋优质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25&“格兰蒂”F1芦笋大棚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
26&保健蔬菜芦笋栽培要点  
27&绿芦笋高产栽培五要素  
28&芦笋“六改二选二管”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9&绿芦笋保护地早熟栽培技术  
30&特色蔬菜芦笋的高产栽培技术
31&白芦笋高效栽培技术
32&河北东北部发展芦笋生产前景广阔
33&出口绿芦笋无公害栽培管理
34&芦笋避雨防病栽培试验简报
35&山地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36&芦笋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37&芦笋生产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38&无公害芦笋栽培技术
39&临夏地区芦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0&芦笋大棚栽培技术
41&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42&白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43&芦笋木蠹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44&芦笋无公害栽培技术  
45&芦笋连作障碍原因与调控措施
46&寒地芦笋实用栽培技术
47&无公害芦笋栽培技术
48&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49&丽水市山区蔬菜绿芦笋设施栽培技术初探
50&三招巧烹蔬菜之王“芦笋”
51&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52&北方冷凉地区绿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53&芦笋栽培管理技术  
54&丽水市绿芦笋设施栽培技术初探
55&高效农业----日光温室“猪--沼--笋”生产模式
56&南方绿芦笋高效栽培技术
57&天水芦笋栽培技术
58&北方芦笋平衡施肥关键技术
59&大棚栽培芦笋与露地栽培芦笋效果对比试验
60&芦笋栽培成功的主要因素  
61&海芦笋盐碱地栽培技术
62&芦笋优质高效模式化栽培技术
63&芦笋无公害设施栽培肥料与产量关系对比试验
64&丰县芦笋无公害栽培技术
65&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66&芦笋高产高效栽培“十改”技术
67&芦笋栽培技术  
68&温室绿芦笋栽培技术
69&杂交一代绿芦笋新品种----绿塔
70&无公害芦笋栽培技术
71&芦笋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经验
72&温室绿芦笋栽培措施  
73&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74&芦笋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75&出口芦笋无公害高产栽培
76&绿芦笋栽培要点
77&闽北地区芦笋的发展优势及主要栽培技术
78&绿芦笋露地栽培技术
79&菏泽市芦笋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80&芦笋采收技术要点
81&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82&黄河三角洲绿芦笋栽培技术
83&芦笋在平原风沙区的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84&绿芦笋栽培技术
85&绿芦笋栽培技术
86&芦笋栽培技术
87&绿芦笋栽培中的关键问题
88&温室绿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89&芦笋栽培技术要点
90&漳州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91&芦笋栽培技术要点
92&辽西地区芦笋优质高效栽培
93&夏季芦笋UC-800栽培技术
94&天水市芦笋标准化生产技术
95&芦笋反季节栽培技术
96&芦笋栽培技术  
97&高科技专业芦笋示范园落户安徽阜阳  
98&绿芦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99&无公害芦笋的标准化栽培技术
100&芦笋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101&芦笋栽培
102&无公害白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103&芦笋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104&野生绿芦笋人工开发对策
105&绿色食品芦笋的种植技术
106&芦笋低成本有机土栽培新技术
107&海芦笋的高效栽培技术
108&芦笋的栽培技术  
109&张家川县无公害芦笋栽培技术
110&出口芦笋无公害高产栽培  
111&出口芦笋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112&芦笋栽培技术
113&出口芦笋无公害高产栽培
114&绿芦笋露地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115&秦州区芦笋丰产栽培技术
116&芦笋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117&三峡地区(巴东山区)绿芦笋引种栽培技术研究
118&芦笋栽培技术的纠正
119&日光温室芦笋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120&大荔县沙苑枣园立体高效栽培技术
121&北方芦笋栽培技术
122&芦笋栽培技术  
123&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124&灵宝市黄河沿岸地区芦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25&南方芦笋设施高产栽培技术
126&栽培芦笋效益高&定植技术很重要
127&芦笋反季促成栽培
128&南方芦笋设施栽培高产高效试验小结
129&北方芦笋栽培技术
130&北方芦笋栽培技术(一)
131&南方芦笋主要病虫害无害化综合治理对策
132&药食兼用蔬菜一绿芦笋栽培技术
133&绿芦笋栽培技术
134&绿芦笋丰产栽培技术的开发初探
135&种植反季节芦笋效益好  
136&“上海银龙”芦笋大棚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37&保护地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138&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139&大棚芦笋套种菜心的效益及栽培技术
140&绿芦笋栽培技术
141&盐碱地绿芦笋栽培技术概要
142&无公害芦笋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143&贵州铜仁地区芦笋的高产栽培及繁殖技术
144&芦笋新品种“硕丰”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145&寒地芦笋栽培技术  
146&芦笋栽培技术  
147&芦笋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148&世界名菜----芦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49&中国绿芦笋栽培研究进展
150&绿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151&特色蔬菜芦笋丰产栽培技术
152&芦笋的大棚促成栽培技术
153&芦笋前景好&发展须配套  
154&芦笋生理病害的防治
155&辽东山区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156&绿芦笋速生丰产栽培技术  
157&绿芦笋生产技术的改进
158&芦笋栽培技术
159&芦笋新品种引进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60&芦笋保护地栽培技术
161&黄河三角洲芦笋高产栽培及工业加工  
162&芦笋寒地栽培技术  
163&无公害芦笋良好农业栽培技术
164&沿海地区芦笋营养钵育苗技术
165&绿芦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66&应用全雄试管苗生产芦笋  
167&芦笋中小棚早熟栽培技术  
168&芦笋栽培技术  
169&芦笋组培试管苗高产栽培技术
170&江淮地区绿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171&绿芦笋新品种筛选研究初报
172&盐生海芦笋的生物特性及栽培技术  
173&芦笋开发有“钱”图  
174&芦笋茎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175&芦笋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176&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177&耐盐芦笋盐笋1号、盐笋2号的高产栽培技术
178&大棚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179&无公害绿芦笋栽培技术
180&无公害绿芦笋生产栽培技术  
181&绿芦笋品种初步筛选  
182&盐生海芦笋的生物特性及栽培技术  
183&无害化绿芦笋栽培技术(下)  
184&芦笋大棚与露地栽培效果对比试验简报  
185&芦笋出口质量标准及达标栽培技术规程  
186&耐盐芦笋新品种盐笋1号的选育  
187&无公害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188&芦笋反季促成栽培新技术  
189&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190&芦笋栽培技术要点  
191&夏秋季绿芦笋栽培技术  
192&绿芦笋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193&绿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194&无公害绿芦笋栽培技术(上)  
195&芦笋大棚栽培技术  
196&耐盐芦笋引种栽培试验  
197&芦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98&芦笋留母茎栽培技术(二)  
199&微山湖区芦笋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200&芦笋的高产栽培技术  
温馨提示:我们可提供各类技术,因篇幅限制不能全部列出,若没找到你要的技术资料,可联系***提供(******:010-0-)
店主推荐35.00元28.00元23.00元48.00元20.00元200.00元200.00元200.00元200.00元200.00元200.00元200.00元200.00元200.00元200.00元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4网址导航绿芦笋的栽培技术
芦笋嫩茎出土时为淡紫红色,长出地面部分在日光照射下,色泽由红变绿并逐渐加深变为深绿色,则称为绿芦笋。
绿芦笋在食用时不带涩味,因此受消费者欢迎。习惯食用白芦笋的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近年来也对绿芦笋的需求量日趋增多。
国内市场因受种植条件等的制约,绿芦笋发展缓慢。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绿芦笋将以一种新蔬菜品种出现在市场上,发展势头越来越大。而且绿芦笋比白芦笋营养价值高、风味浓郁。另外,绿芦笋通过露、保护地两种栽培方式可以达到周年生产,这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更有利。所以绿芦笋的种植面积在美国、日本和其它国家都在大幅度增加。从我国情况看,在发展白芦笋的同时也应发展绿芦笋,这样不仅能更多、更广泛、地占领国际市场,而且可以提高加工设备的利用率和调节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做为内销,可提高淡季高价营养蔬菜,调剂市场蔬菜品种。
绿芦笋的栽培管理与白芦笋基本相同,但有独特的种植技术。
第一节 品种选择
生产绿芦笋要选择嫩茎深绿、质地鲜嫩不易老化、笋尖鳞片包合紧密、嫩茎肥大整齐、成茎分枝部位高、开散较迟的品种。
第二节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绿芦笋与白芦笋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采收嫩茎时对光照的要求不一样。白芦笋在采收时嫩茎最忌光照,遇光后即变色,所以,要获得白嫩光洁的茎必须培土软化。绿芦笋采收时嫩茎地上部分经阳光照射而变为绿色,因此不需培土。绿芦笋对温度的反应敏感,当气温超过30℃时,嫩茎绿色度会变差,基部及表皮纤维易老化,笋尖鳞片易提前松散。所以绿芦笋采笋持续期比白芦笋短。但开采时间比白芦笋提早10~15天,每天采笋时间比白芦笋晚2~3小时;同时,采笋前期地上茎遇寒流易产生冻害。在采笋期间绿芦笋对水分的要求比白芦笋严格,要求土壤湿度大,因此培植绿芦笋应视土壤墒情及时浇水。
第三节 栽培管理技术
一、露地栽培
绿芦笋的露地栽培作业和白芦笋基本相同,但因嫩茎不须培土软化,对行距的要求就可适当缩小。另外露地栽培绿芦笋也可在不同年份转换成保护地栽培。
(一)改进育苗措施、促进早期生育&&
栽培绿芦笋不论采取直播还是育苗,都要促进早期生长,这是一项提前得到收益的关键措施。直播可采取小棚覆盖,据日本片井(1986)的试验报道,在1~2年生期间株高和茎的发生数目、粗度都有明显效果。2年生的植株即可进行收获,比不覆盖小棚的增产31%,3年生的可增产26%。另外,在保护地内使用塑料钵培育大苗的方法(应于2月份进行育苗,5月下旬或6月初定植),也可使2年生植株即行采收。
(二)适当密植、增加产量
&&绿芦笋的生产从实际出发,必须加快节秦,在定植后的第2个年头就要确保一定的产品。因此在培育大苗的基础上还须合理密植。据日本的田水(1986)报道,栽培绿芦笋可将行距缩小到1.5米,株间距离30厘米、栽双行,每100平方米444株(折每亩2960株),比行1.2米、株距30厘米栽单行每100平方米277株(折每亩1847株)更能获得高产。另据日本香川做的密植定额试验报道,在2年生时高度密植(折每半4000株)可以成倍增产,但在3年生和4年生时产量最低,其原因是增加株数后通风透光不良。故此指出,每亩株数应以2000株为上限。西班牙采取双行密植的经验是行距2米,在2米的中央部位掘60厘米宽、20厘米深的沟,在沟内定植两行、株距30厘米,为了提高土壤温度,第1年覆土5~7厘米,第2年再覆土10厘米,第3年将定植沟填平。这样每亩约可栽植4400多株。西班牙的天气因干旱、少雨而采取沟栽,这一点在我国西北少雨地区可以供鉴。
(三)保留适量枝茎为来年增产奠定基础
&&&绿芦笋的传统做法是在上半年采收期结束后即放任生长,这会使纤细的枝茎多,易感染茎枯病、斑点病而影响来年产量。为解决这一问题,运用生产竹笋的原理,在休眠期将地上部完全割掉,早春萌发时每株选留直径1.2厘米以上的健壮茎为“母茎”,至7月上旬进行母株更新,再留3条壮茎做为秋季“母茎”。留茎区较不留茎区产量高1.5倍。在生产中一般多留3~5条,枝茎之间要保持均匀的距离;另外还要适当增施肥料和防止倒状;雌株还须及时摘除果实以免浪费养分。关于结合深耕增施粗肥(肥培土壤)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与栽培白芦笋相同。另外,日本在绿芦笋的种植上流行一种“短、平、快”的生产方式。即在育大苗的基础上进行密植(行距1.5米、株距及株间距均为30厘米栽双行)。在场在的选择上要求地力要好、灌溉方便、增施肥料(氮素每亩13公斤,基肥占三分之二、追肥占三分之一并分两次施入),这样做以求确保定植后第2年的产量。从定植后第3得开始可根据田间具体情况,对一部分植株采取过量掠夺采收的方法,在其长势衰退再行淘汰,使一定面积上仍保留一定的株数。
(四)采收&&
在保护地用营养钵育苗可在播种后的第2年采收,一般在播种后第3年开始采收。采收期的长短取决于前一年的营养基础(茎叶重、病虫害发生情况、茎叶黄花时间的早晚及萌芽状况等),过早停止采收,茎叶过度繁茂容易招致病害,过于延长采收时间,植株长势转弱又会影响来年产量。
进入采收期后一般认为,安全稳妥的采收日期和预产指标是:第1年采收期为15~20天、预产目标每亩为100公斤;第2年为30~40天、每亩为200公斤;第3年为50~60天、每亩为320公斤以上;第4年为70~80天、每亩为500公斤以上。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可采取春、秋两次收获的方式,也可在春季集中收获,一定时间后每株留壮茎6支,在生长期间凡合格的嫩茎及时进行采收。采收的方法是用镰刀将长约30厘米的嫩茎从地面割下,基部不要留桩,以免侧芽萌发成为病虫害的温床。另外直径2毫米以下的细茎和生长弯曲的畸形茎也要及时刈除。茎部靠近地面变成紫红色时已经失掉鲜嫩的特性,在计算长度时应当扣除。嫩茎生长速度受植物营养基础、土壤水分和温度等的影响。当平均气温达到20℃以上时,一天约伸长10厘米,须在早、晚分两次进行采收。采收的嫩茎不能受日光曝晒,在田间立即放在容器中用湿布盖好。采收结束后再到室内整理、扎捆和装箱。
二、中、小棚早熟栽培
这种栽培方法,收获开始期比露地栽培可早20天以上收获结束时期和露地栽培基本相同。
(一)棚的结构&&
中小棚骨架要在秋后提前进行***,覆盖1行的小棚高度为45~50厘米、宽80~90厘米。为了加强防寒可在中棚内再设小棚,中棚宽240厘米、高120--150厘米、覆盖两行;在中棚内每行再设一个小棚,小棚的宽度和高度不能小于覆盖单行的小棚。单行小棚覆盖薄膜时南侧和西端都不要埋土,可用重物压牢,以便将来进行通风。中棚塑料薄膜的固定方式和小棚基本相同,为了防风可用压膜线在拱架之间进行固定,另外,出入口要留在背风面。
(二)管理要点
(1)温度管理。芦笋幼茎伸长的必要温度为5℃,如果覆盖过晚,造成温度不足,萌芽困难,幼茎出土后也容易受冻害,所以还要把草苫等防寒物,根据需要提前准备好。一般旬平均温度达到3℃,做为开始覆盖的指标。覆盖保温10~15天后即开始萌芽。在这一阶段,白天不通风,夜间加强防寒保温,中棚因有双重覆盖,可不必再盖草苫。幼芽出土后要求大约经过10天,即可达到收获标准。为此,白天应利用通风调节棚内气温,即在25℃时开始进行通风,夜间务必注意防寒。直到旬平均气温在10℃以上,夜间最低温度不低于5℃时,小棚才可不再盖膜;但是不要过早将薄膜撤掉,一旦天气发生变化时,再行覆盖,借以防霜、防寒。
(2)除草。中、小棚不宜使用除草剂,可进行2~3次人工除草。
(3)浇水。从开始保温到收获一般不需灌水。在采收初期也不需要过多的水分,如果灌头反而会降低土壤温度。到采收盛期可根据情况适量灌水,一般灌水量为10~20毫米。
(4)采收。中、小棚栽培的绿芦笋嫩茎的采收方法与露地栽培相同。
(5)采收结束后的管理。在天气转暖以后,可以转化成露地环境继续进行收获,整个采收期约90天,采收结束后的管理和露地栽培相同。为了维持植株的长势,施肥量要比露地栽培增加5~10%。
三、大棚(薄膜温室)半促成栽培
半促成栽培方式相对延长了生长期,前期在外界低温条件下进行生长,应当注意冻害或因低浊造成的不良影响。另外,当外界气温转暖后,棚室的温度急剧上升,促使幼茎顶部鳞片开发,尤其较细的嫩茎更宜发生这种不良现象,从而浪费植株营养。故此,如何掌握适度的采收期,是温室半促成栽培的一项关键。
这种栽培方式在高寒地区不宜进行,如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进入休眠,可在1月中、下旬覆膜扣棚进行保温。一般在2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采收期,可根据长势处长或缩短。采收结束后进行根株培养。在冬季温暖的南方可在12月下旬覆膜捐款棚,使用激素,促使提前复苏(打破休眠)在1月中旬萌芽,1月底进入采收期,直到4月末结束,随即撤除保护设施,转化成露地栽培,进行根株培养。
(一)大棚的规格和保温附属设备&&&
大棚的规格可以根据生产规模和经济条件来选择,跨度4.5米、高2.6米可覆盖3行;跨度5.4米、高2.9米可覆盖4行;跨度7.2米,高3.2米可覆盖5行。适当加大大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排除积雪和提高防寒能力。另外,在大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排除积雪和提高防寒能力。另外,在大棚内再盖小棚或加设保温幕,就更加方便。如果降雪量少的地区,大棚的高度也可酌情减少。设置按装大棚应在秋季施工,在土壤结冻前全部结束。提高防寒保温力可将保温幕、小棚和地膜覆盖结合起来进行多层覆盖。如果在外温降至0℃的情况下进行覆盖,为了保证生产安全还可考虑在小棚上再覆盖草苫。
(二)棚室内的管理
(1)通风换气和温度调节。小棚在幼茎开始出土后,棚内温度白天最高温以25℃为目标,供通风进行调节。夜间最低温度尽量保持不低于5℃,故此,一般白天进行通风和掀膜,夜间覆盖,如果萌芽前白天最高温超过32℃,会加大营养消耗,反而延迟萌芽,导致减产。萌芽后白天最高温度达到27℃时幼茎顶端的鳞片容易开张而影响品质。大棚的通风换气是当内部气温达到20℃时,最为适宜,一般在下午4时以后停止通风。另外通风位置应在侧部和顶部,不能距地表太近,否则对幼茎生长不利。
(2)灌水和追肥。从覆膜扣棚直到采收中期一般无须灌水,因土壤水分比较充足,土壤温度又低,如果灌水反而容易造成减产。在采收中期以后随着天气的转暖逐步加大通风量,这时可能会发生干旱现象,但灌水量仍不宜过大,一般每次灌水量约相当20毫米的降水量,使土壤负压基本稳定在PF1.5。为了预防根腐病和立枯病还要注意水质,一般要求用井水,也可在水中加入漂白粉进行消毒。气候温暖的南方在浇水时还可进行追肥,一般每亩追施硝铵6公斤左右,追肥间隔时间不能少于1个月。
(3)利用激素打破休眠。可应用乙烯制剂、石灰氮、BA和甲硫丁氨酸(蛋氨酸)等进行处理,但其中BA价格较高,甲硫相氨酸效果较差。在生产中多用乙烯利和石灰氮,即夺扣棚后用直径2厘米的竹竿或木棒在植株的中心部位插入约10厘米深,做成***,然后每穴灌灌入乙烯利剂,而后用薄膜盖严,周围用土压实。土壤中乙烯含量为2500mg-kg-1,持续2~3天即可打破休眠,如浓度超过10,000mg-kg-1将影响植株的生长势。石灰氮每亩用量为53.3公斤,兑水1550公斤进行灌根。从图26可看出不同药剂的效果。
(4)正确掌握收获期。从萌芽到采收适期(幼茎长约28厘米)须7~10天。幼茎的伸长和气温有密切关系;如平均温度在15℃左右,从萌芽到收获约需8天;如在20℃以上仅需4天。采收方法和露地栽培相同。采收期的长短要根据植株的年龄、内在营养状况、品种的熟性及产品质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刚开始采收的第1年,在保护地一般采收40~45天,而后转化成露地栽培还可再采收15~20天。每亩总采收量约30公斤。如果量采收将影响来年及以后的产量。到第2年,在保护内地可采收70天左右;转化为露地栽培后还可采收1个月。总采收量每亩可达70公斤。
关于正确判断结束采收期有两种方法,其一是用贮藏根的含糖量做为指标,即掘取健壮的新根榨汗检验含糖量在6℃以下即结束采收。此法在生产中实用性不高,一般多根据单茎平均重20~40克的商品达到15~20%做为结束采收的依据。如果在30%的情况下过早结束采收,将来植株过分繁茂反而不利。
(三)采收结束后的管理
在保护地内基本完成生产任务(采收结束)后,即转入露地栽培。露地栽培当中的一切措施,既要恢复植株的长势,又要防止地上部过分繁茂。故此在施肥技术上强调对土壤的培肥,而不是促使地上部繁茂生长。其它管理都是为了确保合理的密度。
(1)施肥。为了培肥土壤,在行间每亩施用堆肥公斤,优质粪肥或饼肥,每亩施肥量为200~300公斤,酸性土壤还需根据情况施用消石灰。施肥后要进行锄地,使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一般耕耘深度为15厘米,土壤粘重和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必须增加耕耘深度。来年还要再进行追肥、氮素化肥的用量要控制在每亩折合纯氮3~7公斤,如感肥力不足可酌情增施有机肥料。
(2)植株调整。植株调整工作是为了促使健壮的茎株茁壮生长。在第1次出茎时必须淘汰生长弯曲和直径小于5毫米的弱茎,使每株保留5~6健壮的幼茎。另外,还要注意每个鳞芽群都要保留1~2壮芽,使植株进入繁茂时期能长出10~15个壮茎。为了抑制地上部的高度和增加拟叶的数量,从植株高约80~100厘米时开始进行2~3次削顶、摘心,株高以不超过150厘米为宜;为使行间通风良好,根据有关资料,单株的繁茂指数为。
(3)其它管理。为了防止倒状可以采取立支柱,拉“绳圈”等方法。对病虫害的防治要及时进行喷药,尤其梅雨季节应以降雨前后为重点,6~9月为中心,对茎枯病的防治不能放松。也可在大棚顶部覆盖薄膜进行防雨。至于中耕、除草等管理方法和露地栽培相同。
四、大棚促成栽培
大棚促成栽培是在大棚内设置装有电***的温床,将通过露地栽培所培养的幼株连根掘出,假植于电热温床中进行促成栽培。
(一)培养壮苗&&
假值的幼株可以采取一二年生的幼株。培养一年生幼株为了延长生长期,要用温床或其它保护地设施,采取塑料钵育苗的方法,苗龄要求100天以上,在晚霜结束后定植于露地定植。为了便于掘取幼株,减少伤根,苗圃最好选用比较肥沃的砂质壤土或壤土地段。采取平畦进行定植,一般行距120~130厘米,株距30~45厘米。为了避免或减少病害,不应进行连作,最好选用未曾种植过芦笋的地段。至于增施基肥、分次追肥、适时灌水和防治病虫害等管理技术和露地栽培相同。当培育一年生幼株定植时,幼苗单株鲜重不宜小于100克,这样才能培育成鲜重500克以上的幼株。利用一年生幼苗进行假植促成栽培的优点是:掘取幼株时方便,休眠期短,便于管理,适于密植;但萌发的幼茎较细,一级品的比率低。
(二)挖掘幼株和贮藏&&&
供假值的幼株要在秋末冬初地上部已经变黄而土壤尚未结冻时进行挖掘。挖掘根株以前先将地上部已经黄枯的茎部割掉,然后按株深掘,确保使贮藏根的长度不少于25厘米,如生产规模较大,可用深耕犁、以提高效率,掘出后抖掉所带的田土,一年生幼株,单株鲜重的标准是1.2-1.5公斤。有的地区可以连续进行两次假植促成栽培,第二茬所用的根株出后可在半地下式菜窖中贮藏。在贮藏过程中不能使贮藏根受冻和过分失水,贮藏适宜温度为0~5℃。一般每1.5亩苗圃培育的幼株可供30~50平方米的温床进行假植。
(三)电热温床的构造
&&温床宽1.2米,长约20米,深度不低于30厘米,在温床底部先铺2~3厘米的干稻草,稻壳、麦颖等绝热材料,然后配置电***,电***的密度,如仅进行地下加热,每10平方米为600~750瓦;如在空间和地下同时加热则地下每10平方米300~450,地上部每10平方米300瓦;电***安好后覆土2~3厘米。地上部的电***要距温床床面30厘米以上,以免灼伤幼茎和便于采收。温床顶部要插好小棚拱架,在上面覆盖薄膜和其实保温材料。电热温床构造如图7-1。至于大棚内设置温床应采取南北延长的方式,两排温床之间要留出走道,以便进行日常管理和采收。
(四)假植&&
将刨出的幼株在温床内密集排放进行假植,假植时要使顶部深浅一致,同时注意鳞芽的萌发方向,尤其靠近两侧的幼株不要使温床侧壁影响将来幼茎伸长,以免发生弯曲不合格的产品。将幼株假植后进行布土,一般每10平方米的面积,须用质轻而保水力强的田土1立方米。布土要匀,为了使贮藏根能和土壤密切结合,还要进行灌水,待水渗下后再行补上,以免透风,最后在顶部要覆盖2~3厘米疏松的细土。
(五)假植后的管理&&&
假植后为了满足幼株休眠期的要求,如果在假植前植株处于低温(5℃以下)下的日数不足20多天,不能立即加温。若为争取上市时间也可信效半促成栽培使用乙烯制剂打破休眠,但最好是利用低温进行处理,这样不仅安全性强,而且还可提高产量。开始加温时上温要逐渐增高,大约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使土壤温度缓升到15~20℃。在植株萌芽以前,为了促使萌发,小棚上的薄膜可盖严以增加温床内的温度和湿度。萌芽以后温床内的白天最高气温不宜超过25℃,可以采取揭膜通风的方法进行调节,夜间为了防止受冻,必须将薄膜和草苫盖好。温床内的土壤容易干燥,可根据情况进行灌水,灌水量以水分既能渗透到底部又不积水为原则。在幼茎长到27~30厘米时即可进行采收。
六、白、绿笋一年两季采笋方法
长期的生产实践发现,芦笋生长到9月中旬后再发生的嫩茎大部分不能长成有效植株,一般在50~80厘米时就萎蔫死亡。主要原因是芦笋植株茂盛,通风透光不良,再加上秋旱而出现新茎萎蔫。为此,山东省做了试验,设想秋季将这部分嫩茎在20厘米高时采收加工,以增加笋田的收入。试验点设在山东安丘市贾戈镇董王封村,选4年生笋田,设3次重复,6个处理。
(一)绿笋的采收方法
留8、11、14、17根母茎与全留对照相比,第2年春天的笋产量无任何差异,即只要地上部单株留足8根母茎以一即采收绿笋,就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白笋加绿笋的产值比对照纯增606.14元,增值23%。采收绿笋的时间应当定在留足8~11根母茎以后,芦笋生长旺盛和肥力高的笋田可留8根母茎;生长势弱和肥力低的笋田,可留11根母茎。表7-3
白、绿二次采笋的产量产值表
(二)白笋、绿笋采收的合理比例
留母茎数与白笋产量的关系。芦笋留母茎数在8~11根时,白笋的产量与留母茎数成正比,成龄笋田白笋采收80~85天为宜,放垄后留足8~11根茎再采收绿笋是最合理的。
(三)白、绿两次采笋的栽培措施
放垄后及时追肥,每亩施入有机肥5000公斤,氮、磷、钾复合肥50公斤。
中耕除草,雨后及时排水防涝,每隔8~10天喷施400倍复方多菌灵或500倍SPI8701一遍,喷药后遇雨须补喷。
留足8~11根母茎后,所发出的嫩茎在20厘米时割下,每天上竿采收一次。绿笋采收结束后,其他管理措施和一季采笋相同。由于秋季温度高于春季,所以绿笋生长快、纤维少、笋芽嫩、品质好,缺点是浓绿程度不如春采笋绿。原因是:母茎遮荫,光照不足;生长速度快,变色尚未浓绿即已到采收标准。
通过试验证明,二次采笋比传统的一次采笋增产极显著。在确保不影响第2年春季白笋产量的情况下,每亩采收绿笋达130.44千克,增纯利润达606.14元。同时,秋季留母茎数比传统做法少,笋田通风透光好,便于管理,减少了茎枯病发生,经济效益可观,宜在一季采笋地区大力推广。
第四节 北方基地的生产经验
河北省赵县是重要的芦笋生产基地之一,栽培历史悠久。为提高单产水平,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一)当年育苗,当年定植
当年育苗,当年定植,比当年育苗,来年定植提前1年笋,第2年每亩可采笋300~450公斤,最高600公斤。
(1)育苗:选择菜园地或肥力较高的砂壤地作苗圃。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育苗。每亩施公斤优质土杂肥作基肥,深翻40厘米,并用3%辛硫磷颗粒剂处理土壤。耕平整畦,畦长15米,宽1.2米,畦埂高20厘米。将芦笋种子用50%多菌灵200倍液泡12小时后,再放入30~35℃温水中浸泡36小时(注意每天换水1~2次),然后捞出种子放在盆内,上盖湿布放于25~30℃的条件下催芽2~3天,催芽过程中每天用清水淘洗2遍。待的种子胚根露白时即可播种。播种前将育苗畦灌足水,待渗下后播种,上覆2厘米的过筛细沙土,然后覆盖塑料薄膜,设立风障,加盖草帘。当苗高15~20厘米时去掉薄膜炼苗,苗龄45~50天、地上茎3根以上时即可定植。
(2)定植:选择通风良好、能排能灌、土层深厚、地下水位在2米以下、PH值6~8、含盐量0.2%以下的砂壤土作芦笋定植地。南北行开挖定植沟,白笋行距1.8~2米,绿笋行距1.4~1.5米,沟深50厘米,沟宽40厘米。每亩施公斤土杂肥,氮、磷、钾复合肥50公斤,棉籽饼或豆饼25公斤。5月中下旬定植。起苗时按10厘米见方切块使小苗带土,按株距30厘米栽植,注意使先长出的地上茎朝北,进行定向定植。大、中、小苗分级分别栽植。定植后浇水。白笋密度为每亩株,绿笋密度8月间结合浇水每亩追施硫酸钾12.5公斤、复合肥25公斤。第2年可采笋30~40天,第3年可采笋60~70天。
(二)采笋期施肥
采笋田传统的施肥方法为采前施肥和采后施肥,即采笋期不施肥。
事实上,芦笋进行盛产期(4月下旬至5月初)后,对养分的需求量增大,对未施足底肥的笋田这次施肥尤为重要。试验结果表明,采笋期追肥可增产11%~23%。每生产100千克芦笋需要氮、磷、钾的比例为10:8。
不同产量的笋田具体施肥方法是:采笋前结合培垄施总肥量的30%左右为宜,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适当混施少量复合肥,一般每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左右,再按需肥量补充复合肥及尿素。采笋结束后施总肥量的50%左右,除施3000公斤有机肥外,其余补充优质化肥。采笋期应追施总肥料量的20%左右,应追施复合肥,不要施速效氮肥,以免影响芦笋质量。
芦笋是多年生宿根植物,种植年限和管理水平不同,产量之间差异很大。因此,要根据土壤肥力、保证质量、提高产量的目的。
(三)采笋田适当浇水
芦笋虽较耐旱,但对水分要求十分敏感,要抓好几个浇水一环节:
芦笋盛产期正值高温干旱季节,为适时供给水分、养分,降低土壤温度,一般隔10天左右浇1次水(隔行轮浇,浇小水)。
采笋结束后结合施肥灌大水1次。
秋季生长季节一般出现秋旱时要浇水1~2次。
在封冻前的12月份浇封冻水,以防冬旱,这样来春收笋之前就不必再浇水。
(四)防治芦笋茎枯病
芦笋茎枯病,个别地块发颊率达100%,减产50%以上。
应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采笋田除注意增施磷钾肥、雨季注意排涝外,重点抓好以下几个防治环节:
(1)冬春季清除病残遣株,将田间的病残秸秆拔光、扫净,集中烧掉,彻底清除初侵染源,可使发病率下降58%。
(2)夏秋季清除病残株。
(3)采笋结束后,生长期每5-7天清除一次病株病枝,这样秋季发病率下降27.9%,茎枯死株率下降12.3%。
(4)存储器季结合培土先向芦笋根盘喷酒40%多菌灵胶悬剂300倍液,或敌克松1.5-2.0千克,然后培土。
(5)扒笋结束,结合开沟放笋,先用300倍的多菌灵药液浇灌根盘。
(6)芦笋出苗5天左右再用300倍多菌灵或500倍的SPI8701喷雾,每隔5-7天喷1次。采用上述几种方法进行防治,效果可达70%左右。
(五)选用优良品种种植杂交一代新品种可以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