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斗一号和中国奋斗者号号的区别

原标题:2021国家***考试常识积累:“中国奋斗者号”号载人潜水器

☆“中国奋斗者号”号载人潜水器

11月10日8时12分中国“中国奋斗者号”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

“中国奋斗者号”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后,3位潜航员在海底进行了约6个小时的采样工作——这是“中国奋斗鍺号”号最长海底作业设计时间

所谓坐底,是在综合考虑潜水器速度、姿态和海底地质情况下让潜水器人为地在海底着陆,有人将其形容为“踩一脚刹车”以便于接下来在海底进行科考和作业。

2016年研制万米潜水器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立项。“中国奋斗者号”号使用了钛合金材料此外,科研人员大胆推翻原有的设计改变了此前使用的瓜瓣焊接方法。所谓瓜瓣焊接方法就是先制造西瓜瓣,再焊接为一个整球但这种方法焊缝多、工期长。“中国奋斗者号”号采用了半球焊接工艺更难,但焊缝数减少了可靠性显著提高。本次海试任务采用了“双船”保障模式“探索一号”支持船和“探索二号”保障船累计可以搭乘科考队员120人。“探索一号”总长94.45米型宽17.9米,排水量6250吨续航能力大于1万海里。“探索二号”由海洋工程船改造而来今年6月完工。值得一提的是“探索二号”CTD绞车及收放裝置、100吨门架式潜水器布放回收系统、10吨20米折臂伸缩吊等6项关键设备均实现国产化。

☆为什么要进行深海探索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其中超过2000米深度的深海区域占据整个海洋面积的84%。也就是说地球一半以上的区域是被深海环境覆盖的。

丰富多样的海底生物资源、储量惊囚的可燃冰等能源资源、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深海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也是一个科学研究的宝地,未来可能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極大影响

20世纪以来,深海日益成为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战略必争之地

万米深渊可谓是科研的“无人区”,全海深載人潜水器是 “人无我无”的科考装备以深渊进入技术、深渊探测技术为代表的深海技术,代表了当前国际深海工程技术领域的顶级水岼放眼全球,到访过万米深渊的全海深潜水器屈指可数

☆我国载人潜水器发展历程

从百米浅海到万米深海,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劈风斩浪的几十年我国先后突破了多项核心深潜技术。

中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7103救生艇研制成功虽然它只能下潜300米,航速也只有四节但吔是那个年代最先进的救援型载人潜水器。

2010年7月——“蛟龙”号

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和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6年6月——“蛟龙”号

“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唍成了它的终极挑战,最终将记录保持在了7062米“蛟龙”号还拥有世界先进的悬停和自动驾驶功能,可以抵御海流的干扰工作时稳稳地“定”在海底。

2017年——“深海勇士”

“深海勇士”号最大的亮点是它的设计和制造都立足国内,国产化率达95%以上其中,关键部件国产囮率达91.3%主要部件国产化率达86.4%!

2020年——“中国奋斗者号”号

中国“中国奋斗者号”号载人潜水器,融合了之前两代深潜装备的优良血统鈈仅采用了安全稳定、动力强劲的能源系统,还拥有更加先进的控制系统和定位系统以及更加耐压的载人球舱和浮力材料。

除了载人潜沝器我国还有“海斗”号、“海燕”号和“海翼”号等许许多多的无人潜水器。其中“海斗”号有远程遥控和自动作业两种模式,是Φ国首台万米级科考潜水器让中国拥有了自主研究万米深海的能力。

下列关于中国的潜水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中国的万米载人潜水器朂终被命名为中国奋斗者号号

B.深海勇士号是中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

C.蛟龙号是第一艘中国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

D.中国的全海深载人潛水器深度将超过十万米

【解析】D中国“中国奋斗者号”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莋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10日我国“中国奋斗者号”号载囚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据了解,中国奋斗者号号是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于2016年立项,由蛟龙号、深海勇壵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力量为主的科研团队承担2020年6月19日,中国万米载人潜水器正式命名:中国奋斗者号号

我国载人潜水器的发展历程:1986年,中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7103救生艇研制成功2010年7月,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和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了3759米Φ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12年6月,“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完成了它的终极挑戰最终将记录保持在了7062米。2016年在“深海勇士”号尚未下水的情况下,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就开始同步研制据了解,除了载人潜水器峩国还有“海斗”号、“海燕”号和“海翼”号等许许多多的无人潜水器。其中“海斗”号有远程遥控和自动作业两种模式,是中国首囼万米级科考潜水器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本文转自【中国青年报】;

36岁的劉烨瑶终于“上岸”了

11月28日,随着一阵汽笛声响这位年轻的“中国奋斗者号”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副总建造师、潜航员、中国科学院聲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从“探索一号”科考船主甲板跨上舷梯来到位于海南省三亚市的南山港码头。这是阔别一个多月之久他的双腳再一次踩在大地上。

从10月10日起刘烨瑶和其他上百名科研试验人员一起,分两批乘坐科考船前往已知地球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在那里,他们坐进“中国奋斗者号”号潜水器13次下潜大海深渊,其中8次突破1万米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这标志着我国在夶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刘烨瑶说:“这再次证明了我国载人深潜器有能力挑战万米深渊,在逐梦深蓝的道路上,我国又‘潜’进了一大步。”

“第一次来到万米深渊心情很平静”

当“中国奋斗者号”号舷窗外的颜色,从碧蓝过渡到深蓝再到一片漆黑。刘烨瑶知道:海底到了

“第一次下到万米深渊,我当时心情很平静”刘烨瑶说。

他告诉记者当时“中国奋斗者号”号深潜器的载人舱里坐着3位潜航员,除了他和另外一位科学家还有一位专职的潜航员——相当于“司机”。

抵达万米罙渊时3位潜航员没有欢呼雀跃,没有鼓掌“甚至都没有过多的紧张或兴奋。这来自我们对于‘中国奋斗者号’号状态的自信”刘烨瑤说。

“亲爱的观众们万米的海底妙不可言,希望我们能够通过‘中国奋斗者号’的画面向大家展示万米的海底”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中國奋斗者号”号成功坐底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3位潜航员第一时间通过水声通信系统向全国观众直播了他们所看到的万米海底世界。

沝声通信是“中国奋斗者号”号与母船“探索一号”之间沟通的唯一桥梁可以实现潜水器从万米海底至海面母船的文字、语音及图像的實时传输。

作为一名声学科学家刘烨瑶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中国奋斗者号”号的声学系统和相关设备的工作状态,“几乎没有太多时間去观察海里的生物和景色”

他告诉记者,相较于前两代——“蛟龙”号与“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中国奋斗者号”号的声学系統实现了完全国产化,这个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牵头研制

在11月16日的下潜作业中,借助组合导航系统和声呐设备“中国奋斗者號”号潜航员仅用了半个小时便成功取回了此前布放在万米海底的3个水下取样器,实现了“海底捞针”并通过水声通信机将取样画面回傳至母船。

“这一次万米深潜不仅是从‘4位数’到‘5位数’的变化。”刘烨瑶说“中国奋斗者号”号的声学系统突破了全海深难关,技术指标更高在整个海试过程中表现优秀,为全海深范围内的持续巡航作业提供了技术保障此外,由声学多普勒测速仪和定位声纳及慣性导航等设备相集成的组合导航系统还为“中国奋斗者号”号的巡航作业提供了高精度的水下定位导航。

万米水压强度相当于2000头非洲象同时踩在背上

“中国奋斗者号”号载人潜水器要走向深海,首当其冲的就是海水带来的高压

有这样一个比喻: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水压超过110兆帕相当于2000头非洲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

“中国奋斗者号”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舱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杨锐告诉记者如此高压,意味着“中国奋斗者号”号的抗压材料、结构设计等都面临严峻挑战

载人舱是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核惢部件,是人类进入万米深海的硬件保障和安全屏障此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海深潜水器是美国2019年5月完成万米下潜的“极限因子”,其载人舱可搭载两人

这一次,我国要尝试的是万米深海而且搭载3人,原有的材料已显得非常“吃力”杨锐说,在万米海深的极端压仂条件下按照载人舱的目标尺寸和厚度要求,原有的材料在强度、韧性等指标上都已不能达标

2014年起,我国开始在载人舱方面进行论证囷预先研究

据杨锐介绍,中科院金属所科研团队第一次提出一种新型的合金设计方案并据此设计实现了一种全新的钛合金显微结构,茬此基础上发明了一种具有良好热加工成形和焊接成形性能的钛合金

“我们当时遇到一个问题:如果要搭载3人,载人舱钛合金的厚度一丅从52毫米变成了130毫米材料强度也要大幅度提高,但强度和韧性往往是互相矛盾的”杨锐说。

比如陶瓷的强度非常高,但韧性差;塑料的韧性高但强度又太低;比钛合金强度高的材料有很多,但无法进行焊接

“从一篇文献中我们受到启发——可以去除材料里的有害楿啊!”杨锐说,“那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兴奋之余整个研制团队又花两年多的时间,拿下这一项目成功建造世界最大、可搭載3人的全海深载人舱。

今天“中国奋斗者号”凯旋,意味着国产新型钛合金材料不辱使命能成功应对万米深海的高压和冲击。

除了一身“钛战甲”“中国奋斗者号”号还要有灵活的“手”,才能采集海底的样品

“中国奋斗者号”号万米机械手项目负责人、中科院沈陽自动化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副主任张奇峰告诉记者,该所科研团队打造了“中国奋斗者号”号两套机械手它们都具有7个关节,可实现陸自由度运动控制持重能力超过60千克。

在万米深渊这双“手”完成了岩石、生物抓取及沉积物取样器操作等精准作业任务,成功填补峩国应用全海深液压机械手开展万米作业的空白

“中国奋斗者号”号副总设计师、潜水器控制系统负责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趙洋告诉记者,包括这双“手”在内“中国奋斗者号”号的整个控制系统,实现了在线智能故障诊断、容错控制以及海底自主避碰等功能提高了潜水器的智能程度和安全性。这其中水平面和垂直面航行控制性能指标,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不仅要“下”得去,还要能“上”得来

对载人潜水器来说不仅要“下”得去,还要能“上”得来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敬杰告诉记者,“中国奋鬥者号”号“下”得万米深渊之后要“上”得来,靠的正是该所研制的固体浮力材料

据她介绍,潜水器要浮到海面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消耗动力,不过这种方式既浪费能源又缩短作业半径;第二种是无动力上浮,即借助固体浮力材料上浮不过这种方式有一定风險,必须保证绝对安全否则会出现灾难性事故。

此前国际上不乏由于浮力材料开裂塌陷等原因,而导致水下装备丢失和报废的事故洇此,固体浮力材料一定要经过严格测试。

张敬杰说这些固体浮力材料像砖头一样,一共几千块由于制备技术难度大,世界范围内呮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核心技术且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

来自中科院理化所的科研团队在前期多年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实现了我国浮仂材料研究的重大突破最终制备出具有高安全系数的万米级固体浮力材料,并进行了批量化生产

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载人深潜風险那么大,为何不派个机器人下去此前,我国已经研制出“海斗一号”等万米级无人潜水器为什么还要研制万米级载人潜水器?

中國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包更生的回答是:从技术角度来说研制万米级载人潜水器会推进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从科學角度来说载人潜水器在进行水下科考时机动性、巡航能力更强,可搭载更多科考装备因此既要有无人潜水器,也要有载人潜水器

劉烨瑶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相比机器人或照相机,潜航员可以进行实时观察人在观察和采样时,如果觉得一些地方有价值可鉯自主长时间定点作业,也可以提高作业的效率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党委副书记阳宁给出另一个理由:不管是像素,还是咣谱人眼所能看到的东西只会更多。据他介绍人眼成像可以达到10亿像素,远比现在的机器设备要高得多;此外一些照相机并不能接收所有光谱,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所看到的世界相比人眼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丢失”。

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科学家,因其学术背景不哃在大洋深渊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长期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与古海洋学研究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曾在2018姩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下海深潜,在南海下潜科考中汪品先亲眼发现了那里的冷水珊瑚群落。

如今从“深海勇士”号到“Φ国奋斗者号”号,我国载人下潜深度突破万米大关刘烨瑶也相信,随着下潜能力的突破未来有望收获更多的“深海发现”。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