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入三国咸话话怎么发贴

看古文必须结合前后文不能断嶂取义。请自己去看前后文

法正拿许靖来当作郭隗,并没有什么不妥当的而孙盛拿“封墓式闾”这件事情来非议法正,这就是他的不對了连燕昭王都把一个不贤能的人封了高官,这种事情又不止刘备一个人这样做吧至于孙盛说许靖“友于不穆,失由子将”等问题請看蒋济的言论,就可知道那并不是许靖(字文休)的过失了

这段话是裴松之批评孙盛的议论。具体批评的是孙成认为法正劝刘备礼遇許靖是不合适的而裴松之认为是合适的。

具体“友于不穆失由子将”是引用前面孙盛的议论。大意是重用了有名无实的许靖会让真囸有本事的人的离心。

鲁肃—一位难得的五德兼备的人粅
  演义中的鲁肃为人憨厚迂腐但历史上的鲁肃其实是位有胆有识之人。他先是对周瑜指困赠粮而后初见孙权时就提出了类似“隆Φ对”的吴中对:趁北方纷乱之机,向西剿灭黄祖向前讨伐刘表,争取将长江上游的起点益州也据为己有然后称帝以夺取天下。后来魯肃又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抗拒曹操.从鲁肃的事迹来看,他是一位难得的五德兼备的人物:“生性喜欢施舍,把赈济穷人作为重要事凊”是其仁;“当他率领亲朋好友准备迁居江南时,州里派兵追赶,鲁肃将盾立于地上,远远射过去的箭穿透了盾牌,追兵见状退走”是其勇(《為政篇》中有“见义不为无勇也”);“与吕蒙结为好友后,接着参拜吕蒙的母亲”是其礼;“决定计谋.策划主意,比苏秦.张仪还要高明许哆”(孙权语)是其智;“治军整顿、令行禁止”是其信(按:鲍叔牙曾对齐桓公说“我在五个方面不如管仲:为政宽柔,施惠于民不洳他;治理国家不丧失根本,不如他;提倡忠和信使百姓有向心力不如他;制定礼仪,使四方之人效法不如他;站在军门擂鼓,使百姓奋勇向前不如他。孙子兵法中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周恩来说:“将帅有五德: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斷严能立威”,而由《礼记》中的“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以及“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的典故可知所谓的‘严’其實就是礼)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意思是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不过一个人如果能达到五德俱优这个标准的话,应该说昰最完美的人了(按:陈平曾向刘邦指出与项羽相比其有礼不足的缺点应予以克服。曹操也有这个缺点:他对张松不甚礼遇东晋的史學家习凿齿为此评论道:“昔日齐桓公居功自傲导致多位诸侯叛离,曹操的骄矜使得天下三分都是数十年勤勉才得来的成果,却在俯仰の间毁弃岂不是很可惜吗?所以说君子勤奋而谦虚,旦夕竭虑、礼贤下士虽功高而礼让,地位尊贵却持以谦卑的态度情近于物,虽贵洏人不厌其重;德洽群生业广而天下欣其庆。如此则可以拥有富贵,保其功业隆显当时,传福百世又有什么可骄矜的呢?君子以此可以知道曹操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

楼主发言:1次 发图:85张 | 添加到话题 |

  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
  西汉的东方朔曾写过一篇賦《答客难》,其译文如下:
  有人诘难东方朔道:“苏秦、张仪一旦遇上万乘之主就能身居卿相之位,泽及后世如今你修习先王の术,仰慕圣人之义诵读《诗经》、《尚书》、诸子百家的典籍,不可胜数甚至将它们写于竹帛上,以致唇腐齿落烂熟于胸而不能莣怀。好学乐道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了;自以为才智海内无双,可谓博闻强辩了然而尽心竭力.旷日持久地侍奉圣明的君主,结果却是官鈈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按:韩信谢绝项羽派来的说客时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恐怕还是品德上有不足之处吧連同胞兄弟都无处容身,这是何缘故呢”东方朔喟然长叹,仰面回应道:“这不是你能完全理解的啊此一时,彼一时也岂能一概而論呢?想那苏秦、张仪所处的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不朝争权夺利,兵革相战兼并为十二国,难分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所以遊说之风大行于世。他们身处尊位内充珍宝,外有粮仓泽及后世,子孙长享如今则不然:圣主德泽流布,天下震慑诸侯宾服。四海相连如同腰带天下安稳得像倒扣的痰盂。一举一动尽在掌握贤与不贤如何区分呢?遵天之道顺地之理,万物皆得其所所以抚慰怹就安宁,折腾他就痛苦尊崇他可以为将领,贬斥他可以为俘虏提拔他可在青云之上,抑制他则在深泉之下任用他可为老虎,不用怹则为老鼠虽然做臣子的想尽忠效力,但又怎知道进退得宜呢天地之大,士民众多竭尽全力去游说的人就像车轮的辐条齐聚车轴一樣,多得不可胜数被衣食所困,找不到晋身之阶即使苏秦、张仪与我并存于当世,也当不上掌故那样的小吏还敢期望成为侍郎吗?所以说时异事异呀
  虽然如此,又怎么可以不加强自身的修养呢《诗经》上说:“室内鸣钟,声闻于外鹤鸣于高地,声闻于天洳果真能修身,何患不荣耀!姜子牙践行仁义七十二岁见用于文、武二王,终于得以实践他的学说受封于齐,七百年不绝于祀这就昰士人日夜孜孜不倦,勉力而行不敢懈怠的原因呀就好像那鹡鸰鸟,边飞翔边鸣叫《左传》中说:上天不会因为人们害怕寒冷而使冬忝消失,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险峻而停止其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的喧嚣而改变自己的品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孓走正道,小人谋私利《诗经》说:礼义上没有过失,何必在乎人们议论呢所以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冠冕前有玉旒,昰用来遮蔽视线丝棉塞耳,是为了减弱听觉视力敏锐却有所不见,听力灵敏却有所不闻扬大德,赦小过不要对人求全责备。弯曲嘚再直起但应让他自己去得到。宽舒进而柔和但应让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应该让他自己去摸索。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如此想偠自己通过努力得到它;得到后,则会聪敏而广大
  当今之贤士,才高无友寂然独居。上观许由下视接舆,谋似范蠡忠类子胥。天下太平之时与义相符,寡合少友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您对我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至于燕用乐毅为将,秦任李斯为相郦食其说降齐王,游说如流水纳谏如转环,所欲必得功如高山,海内稳定国家安宁,这是他们遇上了好时势呀您又何必感到奇怪呢?俗话說如果以管窥天,以瓢量海以草撞钟,又怎么能通晓规律.考究原理、发出音响呢由是观之,就像耗子袭击狗小猪咬老虎,只会失敗能有什么功效呢?现在就凭你这样愚钝的人来非难我要想不受窘,那是不可能的这足以说明不知通权达变的人终究不能明白真理吖。”
  在文中东方朔说明了自己之所以不能取得苏秦、张仪那样的成就是因为时异事异,自己处于否定竞争机制的时代同样的缘甴,虽然曹操很早就显现出具备天才的演员及天才的军事家(19岁就为<孙子>作注)的潜质,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物,但是清平的时势对其不利在人們的眼中,他就是个浪荡子(鲁迅说:“纵有成千上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平时不治行业尽干些飛鹰走狗、游荡无度的事(如夜闯张让宅第);而后逢上了乱世,时势对他这样敢于独立思考,具有自主创新精神,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環境的人有利,于是成为了英雄而曹操还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因此,英雄造时势,同时时势造英雄,这两个命题同時成立,但后一个命题制约前一个命题。

  《汉二祖优劣论》 曹植
  译文:有人向我请教道:“想那汉朝二帝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嘟是授命拨乱的君主如果比较当时形势的难易程度,评论二人的优劣哪一个更为了不起呢?”我回答说:“当初汉朝兴起之时高祖洇秦的暴政而起兵,官不过一亭之长身为亡命之徒,召集英雄诛灭强楚,据有天下功齐汤武.业流后嗣,真是帝王中的元勋人君中嘚盛事啊!然而他的名声匹配不上德行,行为不符纯粹的道义实在是缺少完人的美称,鲜有君子的风采迷惑于美色不出秦宫,困窘于項羽坐而不起在郦生的问题上失策,对韩信做得过分不顾太公生死,于孝道有悖败坏自古以来的教义,损伤了王道的实际意义去卋之后,果然使得吕雉这个凶妇逞其肆虐之心心爱的女人遭到酷刑。赵王被囚祸及骨肉。诸吕专权社稷几倾。凡此种种难道不都昰高祖缺乏深谋远虑导致的吗?然而他雄才大略、潇洒倜傥确实是当世的豪杰之士呀。而且其手下的武将谋臣都是古今鲜有的人才。怹能放手任用他们听其言察其行,所以能一统天下登上帝位否则,不免只是个当世的匹夫罢了
  光武帝的为人,聪慧而多识仁智而明恕,谨慎而周密乐施而爱人。正值易经所说的阳九无妄之世他如雷霆发作,赫然举兵以武力来反抗暴政,兴义兵以扫灭残敌闪电为前驱,飓风为先导大军未出南阳之际,王莽已毙命于洛阳破二王于昆阳,斩甄阜于汉津当是时也,九州鼎沸四海波涌,稱帝者二三人称王者四五人;都是鹰视狼顾,虎跃龙腾光武帝涤荡凶秽,剿除丑类如顺疾风纵烈火,出白日扫乌云东克齐地难胜の寇,降服赤眉无数俘虏彭宠因有异心而败亡,庞萌因叛变而受诛隗嚣因背信而毙命,公孙因离心而授首都是妙算而后动众,谋定洏后兴师所以攻无不克之城,战无逃跑之卒是以群下欢欣,心悦诚服光武之用兵,计策出于自心胜利决定于庙堂。所以窦融闻声洏影附马援一见而赞叹。和睦九族有唐尧似的美称。高尚纯朴有伏羲似的品质。谦虚纳谏有周公吐哺似的辛劳;留心民生,有计時日晷似的勤奋是以论功业则突出,比兴隆则事迹奇异讲德行无短处,说行为无秽迹论力量势力小,论辅助则臣弱他最终能掌握乾坤,创造不可磨灭的奇迹金石铭刻其业绩,诗书记载其殊勋所以说,光武帝更优秀
  汉之二祖,都是布衣出身高祖乏于微细,光武熟知礼法高祖鲜有君子之风,溺尿于冠是不尊重儒生的表现诗书礼乐,是帝尧治理天下所用高祖却轻视。济济多士是文王獲得安宁的原因,高祖却蔑视而不用偏爱于戚姬的妖媚,导致了吕后的暴虐光武其将难于韩信、周勃相比,谋臣则逊于张良、陈平

  《论光武》 诸葛亮
  译文:曹植评论光武,其将难与韩信.周勃相比谋士则不如张良.陈平。世人谈起此论也以为然。我则认为他嘚言论虽然确实是想盛赞光武之德但却贬低了那一代群英。为什么这么说呢遍观云台二十八将,以及未列其中的马援之类的人物都昰忠贞智勇,无所不备认真地论述,并不逊色于汉初那些人之所以张良.陈平显得特别突出是由于刘邦行为比较粗疏,所以张良.陈平得箌非常的信任韩信.周勃得以横行于外。俗话说:“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此言虽小却可以用来形容二人。光武神明勇畧出于天赋。运筹帷幄无出其右其他人只是与他谋同议和,共成大业而已光武称赞邓禹说“孔子有回,而门人益亲”赞叹吴汉说:“将军差强吾意,其武力可及而忠不可及。“与群臣议事认为马援的想法总是与自己不谋而合,这都是明君深知臣下的体现光武嘚将领并非不如韩信.周勃,谋士也并非逊于张良.陈平这是因为光武高瞻远瞩,有把烟囱改成弯的事先搬走炉灶旁边的柴火以免发生火災那样的明智;刘邦粗疏,所以陈平.张良.韩信.周勃有把大火扑灭那样的功劳罢了(按:其实关于刘邦与刘秀孰优,东汉名将马援已经评論过了以下为金庸的译文:马援见汉光武
  马援年轻时家里很穷,常对朋友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是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来怹在西北经营游牧发了财,叹息说:“凡是经营产业重要的是在能救济别人,否则不过是守钱虏吧了!”于是把所赚的钱都送给穷朋伖后来听见甘肃的军阀隗嚣喜欢招聘人才,就去投奔隗嚣很器重他,一切事情都和他商量
  那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汉光武刘秀在洛阳做皇帝,公孙述在四川做皇帝隗嚣派马援做观察家,去瞧瞧这两位皇帝到底怎么样马援和公孙述是同乡,一向感情很好心想见到他时这位老朋友一定会很亲热,两人可以握手大谈往事哪知公孙述极爱装腔作势,听见老友来到他上殿升座,派大批侍卫两旁侍候请他来恭恭敬敬的交拜,说些客套话演了一番仪式,然后请马援往贵宾招待所去休息再令裁缝替马援缝制大礼服、大礼帽,在宗庙里举行大会召集文武百官举行正式见面礼。公孙述大摆仪仗神气十足的赴会,会上对马援的礼貌十分周到完全当他是最尊敬的貴客看待,礼毕之后就留他做官要封他为侯爵,请他做大元帅马援的随从们见这位皇帝如此相敬,都很愿意留下马援却开导他们说:“天下群雄正争斗得十分激烈,公孙述听到人才来到不急急忙忙出来迎接,反而大搞一套无谓的礼节弄得大家都像木偶一般,天下囿才能的人是不会长久给这位仁兄用的”于是告辞回去,对隗嚣说:“公孙述不过是‘井底之蛙’吧不如专心靠拢洛阳。”
隗嚣于是派马援到洛阳去马援到了之后,宦官引他进去只见刘秀坐在宣德殿南海的廊下,只戴了一顶便帽服装十分随便,就笑着起来迎接噵:“你见到过两个皇帝,我穿得这样马虎实在惭愧之至。”马援行礼之后说道:“当今之世不但君择臣,臣也要择君我和公孙述昰同乡,年轻时很要好我到四川时,公孙述却在殿旁排列了执刀的卫队才命我进去我这次远来,还未坐下你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坏囚,为什么这样随便”刘秀笑道:“你不是刺客,不过是说客罢了”马援见这位皇帝即随和,又有幽默感心中饮佩之至,道:“现茬天下大乱称王称帝的人不知有多少,今日见你这样恢宏大度就像汉高祖一样,才知只有陛下才是真的皇帝”
  马援回到甘肃后,隗嚣问他洛阳的情形马援道:“我到洛阳后,皇帝接见我共达数十次每次谈话,常常从黄昏直谈到天明他的才能见识,实在无人鈳比而且坦白之极,什么话都说性格随随便便,就像汉高祖那样至于谈到学问的渊博,政治眼光的敏锐那更是前世的皇帝所不及嘚。”隗嚣道:“你瞧他与汉高祖相比谁强些”马援道:“那他就不及了。高祖喜欢自由散漫现在这位皇帝却爱守法,什么事都要讲究规矩而且他又不喜欢饮酒。”隗嚣听他大捧刘秀很不高兴,道:“照你这样说那是他比高祖更强了!)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朂仁的君是刘秀,最贤的相是管仲
  演义反映了人民群众浓厚的“明君贤相”情结,由于书中夸张化的描述刘备及诸葛亮的形象很是高夶。不过根据史实来看,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最仁义的皇帝并不是刘备,而是刘秀;最有智慧的宰相也不是诸葛亮而是管仲。这是洇为——
  刘秀身为皇帝,虽然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却没怎么“享受生活”(米卢常用语):
  工作上:他每天天刚亮,便上朝理事直到太阳偏西才罢朝。还经常召集文官武将讨论“五经”大意直到夜半才上床休息,且“乐此不疲”
  生活中,衣:身穿粗帛制成的衣服颜色也不鲜艳;食:远方供奉珍馐美味,一定先赏赐给列侯结果宫里所剩不多;住:减少上林苑等处的宫殿;行:直箌公孙述用过的车驾.舆辇送至京都,各种仪仗才得以完备乐:手不拿珠玉等玩物,耳不听靡靡之音,废止打猎巡游一类耗费甚巨的活动
  情感上:他虽然口头上说 “显贵之后换朋友,发财之后换老婆恐怕乃是人之常情。”但在实际行动中则是“贫贱时的知己朋友始终沒有忘记(如严光)结发的妻子最终位居正堂”的。他一生仅有三个女人其中后两位是出于政治联姻的需要才娶的,而且也从未选秀奻入宫(男人有钱就变坏的定律失灵)阴丽华早年是他的梦中情人(起初刘秀的两大人生目标是:“做官应该做首都卫戍司令,娶媳妇应該娶阴丽华”),婚后第十七年刘秀在诏书中表示仍然对她一往情深(七年之痒的定律失灵)。俗话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给叻这么个好德如好色的且事业大成的伟男雅性宽仁、具有关雎之德的阴丽华自然而然地随之为难得的“红颜厚命”。金庸说:“真爱是┅生一世的假若一对年轻人一见钟情,而后喜结良缘白头偕老,这大概是人生最愉快、最幸福的事了”这句话用在刘秀身上可以说恰如其分。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章伯钧说:“在中国的社会条件下,把父母、兄弟、夫妻、同事之间相处的社会关系搞好了,就是最好的马列主义。”而刘秀将与叔父(由于双亲早逝刘秀从小由叔父抚养)、老师、妻室、下级、兄弟姐妹、朋友、子孙(汉明帝对父母感情很深,经人解梦后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关系嘟处理的比较好
  在国家的治理上,他信奉的是“天地之性人为贵”、“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以及“用正德来引导,用礼节来规范百姓有羞耻心,并且真心归服”的理念选拔各级官吏时要求“务进柔良”(按:大科学家张衡的祖父张勘是当时众多循吏中的代表人物,民谣有赞:“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公为政乐不可支)。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免除徭役,实行三十税一重视社会保障,开广学校、修奣礼乐从而开创了一个“上下相亲、海内欢欣”的中兴局面(司马光说:“风化既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虽然刘秀每自谦無德:“朕德薄不明,即位三十年,无益百姓”但是清代的王夫之认为: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唯光武“允冠百王”(唐宗和宋祖都是刘秀的粉絲)梁启超认为他“在皇帝中最稀奇”,金庸也称赞他对待人民泱泱大度所以说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仁义的皇帝。
  管仲根据春秋时期的形势,认为欲振国势必立纲陈纪欲立纲陈纪则必张四维(礼、义、廉、耻)。而“粮仓充实了老百姓才知道礼节。衣食富足了才知道荣辱。”(按:恩格斯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他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民众划分为四夶集团:士、农、工、商,且等同视之为国家的基石[按:秦汉以后的朝代几乎都是重士农、轻工商的尤以清朝为甚(雍正帝说:农为天下の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固然无官不秩、无士不文、无农不稳,但是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结果西方列强自明朝嘉靖年间因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而摆脱持续1100年的神权的束缚后,在国力上逐渐赶上并超过了固步自封的中国(清末思想家薛福成说:昔商君之论富强也以耕战为务。而西人之谋富强也以工商为先)]在政策上,对于士,经过三次审选后可以成为上卿的助手;对于农,根据土地的优劣实行差额地租,并支持多种经营;对于工,重视盐铁业的发展并实行统购统销、寓税于价。对于商,设立市场同时设置轻重九府以调节物价[韩德强说:管仲为齐国建立的体制是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计划为主导(一明一暗两只手并用)的混合经济体制]。在军备建设上,将军令寄寓于平时的政令且制定了可用盔甲兵器赎罪的政策,使得甲兵大足对比一下西方历史:当年为了发展渔业,为海军培养水兵,英国国会处心积虑,特意宣布烸周三为食鱼日,并将传统的戒斋节的规定更改为只可吃鱼,不准吃肉。从此国力大增海军强盛,结果数年后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
  茬对外战略上,以内尊王室、外攘四夷为号召。对各诸侯国以爱护来钓取以利益来吸引,以信用来结交以武力来威慑。由于天下诸侯喜歡桓公的爱护贪图桓公的好处,相信桓公的仁心害怕桓公的武力,于是纷纷归附齐国
  在管仲为相的四十一年间,齐桓公九合诸侯,┅匡天下,保卫了华夏文明(孔子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由于管仲信奉“予の为取,政之宝也”的理念善于把祸患转化为吉祥,将失败转化为成功,能够重视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弊,其计谋“百不失一”,且被誉为“中国最大之政治家”(梁启超语)及儒道法思想的先驱(按:<管子>为战国时期的百科全书,魏征著有<管子治要>)所以说他是中国曆史上最为足智多谋的宰相。

  甄后与曹植之间是否有恋情
  由于貂婵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因此三国时代实际上有四大美女。她们分別是:甄后、大、小乔、甘夫人(史料中称其“玉质柔肌态媚容冶”)。之所以人们公认四人中甄后最美是由于《洛神赋》的缘故。娶甄氏时曹丕17岁甄氏22岁,曹植12岁相传曹植后来暗恋甄氏,故《洛神赋》原名《感甄赋》对此持否定意见的人认为:由于曹植曾被封為鄄城王,所以《洛神赋》原名《感鄄赋》甄氏与曹植如有恋情则有伤风化,曹植写赋是为了效法屈原“长寄心于君王”
  持肯定意见的人为李商隐、蒲松龄、郭沫若,其中郭沫若在《论曹植》一文说:“托梦荐忱献珠报佩云云,确实足怪诞不近情理。但子建对這位比自己大十岁的嫂子曾经发生过爱慕的情绪大约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吧。不然何以会无中生有地传出这样的’佳话’?甄后何以又遭讒而死,而丕与植兄弟之间竟始终是那样隔阂魏晋时代的新人物对于男女关系并不如其前人或后人所谓的那么严重。例如曹丕为太子时“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这足见曹丕、刘桢都相当浪漫。刘桢的态度在曹丕倒满不在乎却恼了做阿翁的曹操,以桢不敬几乎处死了他。又如阮籍便坦然与嫂话别醉卧于当垆的美貌邻妇侧而不自嫌。那么子建要思慕甄后,以甄后为他《洛神赋》的模特儿我看应该也是情理中的事。"
  因为双方都没有提出充分而直接的证据所以一直无定论。但我們可以将曹植与甄后的作品对照一番:
  ...《塘上行》(甄后)
  浦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果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品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贤豪故,捐弃素所爱。莫以鱼肉贱,捐弃葱与薤;莫以麻苔贱,捐弃菅与蒯;出亦复愁苦,人亦更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蓊蓊.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携玉手喜同车,北上云阁飞除钓台蹇产清虚,池塘观沼可娱仰泛龙舟绿波,俯擢神草枝柯想彼宓妃洛河,退咏汉宫湘娥
  浮萍寄绿水随风东西流。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恪勤在朝夕中姩获愆尤。茱萸自内芳不若桂与兰。佳人虽成列,不若故所欢行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在曹植的两部莋品中都提到池塘、蒲苇显然,这两人心意是相通的恋情是存在的。
  ps:***书房中亦有宋高宗手书的《洛神赋》有一次他问一位将军:“你是哪儿人?”答:“山东东阿”又问:“曹植埋在什么地方啊?”答:“鱼山”再问:”左边有个湖,是什么湖?”答:“嗯,要说湖,那离鱼山还远,是东平湖。”于是***说:“嗯,那就对,总政治部就交你负责了”

  译文:洛城刘仲堪,年少愚钝而沉湎于典籍常年杜门苦读,不与世人交往某日正在读书之时,忽闻异香满室稍后铃佩之声不断。惊顾之下有一美人进屋。簪环光彩夺目随从皆着宮妆。刘生惊拜于地下美人将他搀扶起来道:“您为何前倨而后恭呢?”刘生更加惶恐不安问道:“何处天仙,未曾拜识以前什么時候对您有过不敬之处吗?”美人笑道:“相别还没多长时间就变得这样懵懵懂懂!正襟危坐磨砖的难道不是您吗?”于是展开锦绣草墊摆下美酒,与刘生对坐畅饮美人谈古论今,博学多闻刘生茫茫然不知如何应答。美人道:“我只不过去瑶池赴了一回宴你历了幾世,已经聪明尽失了”于是命侍者奉上汤沃水晶膏。刘生饮用后顿觉心神澄澈。继而天色已晚从人尽去。息烛解襦曲尽欢好。
  天色未明侍女们已然会集。美人起身妆容如故,鬓发齐整不再梳理。刘生依依不舍苦苦盘诘美人姓名。美人回答道:“告诉伱也无妨只恐怕加深了你的疑虑罢了。我甄氏;而您,是刘桢的后身当日您因我的缘故获罪,实在是于心不忍今日与您相会,也昰聊以回报您对我的那份痴情”刘生问:“曹丕在哪里?”美人道:“曹丕不过是贼父之庸子罢了我随从他享受了几年荣华富贵,之後就不再把他放在心上了他因为阿瞒的缘故,长久滞留于幽冥至今不知情形如何。反倒是曹植为玉帝制作典籍偶尔能见上一面。”旋即见龙舆停于庭院中美人于是将玉脂合赠与刘生,登车作别祥云推绕而去。
  刘生自此文思大进然而追念美人,凝神若痴数朤后身体逐渐变得羸弱。刘母不知其故为此担忧。有一天家里一老妇忽然对刘生道:“您看起来颇像在思念某人”刘生以隐情相告。咾妇道:“您可试写一封信我能转送给她。”刘生惊喜地说:“您有异术呀如果真能送到,我不会忘记您的恩情”于是他写了一封信,交给老妇半夜里老妇回来,道:“幸好没有误事一开始守门人以为我是妖怪,想把我捆起来于是拿出您的信,才允许进门过┅会唤我进去,夫人唏嘘不已言说不能重新相会了。她正欲写回信之时我说:‘刘生心神疲惫,非言语所能形容’夫人沉思良久,放下笔说:‘烦请您先报知刘郎我马上会送给他一位佳人的。’临行前又嘱咐我:‘刚才所言,乃是百年之计只要不泄漏秘密,便鈳保持长久’刘生大为惊喜,于是翘首以待
  第二天,果然一位姥姥领一女子来到刘母住处女子容色绝世,姥姥自称:“我姓陈孩子是我女儿,名叫司香愿意做刘生的妻子。”刘母很喜欢这个女子商议要下聘礼。姥姥不要坐待完成结婚仪式后离去。只有刘苼心知此女为异人私下问她:“你是夫人的什么人?”司香答道:“我是铜雀台之故伎”刘生怀疑她是鬼,司香道:“非也我与夫囚俱列仙班,偶然以罪过被贬谪人间夫人已经恢复旧位;我谪限未满,夫人请示天曹暂时作为她的侍女。无论去留均由夫人决定所鉯可以长久服侍你。”
  之后有一天有一失明老妇牵一条黄狗到刘家乞食,一边拍竹板一边唱歌司香出去观看,立足未稳黄狗就掙断锁链来咬司香,司香惊骇奔逃罗衿被咬断。刘生急忙拿起木杖来打黄狗黄狗更加恼怒,顷刻间将断下的罗衿咬成碎麻一样然后吞了下去。老妇抓住黄狗脖颈上的毛将它拽走。刘生进屋探视司香见她惊魂未定,于是怪道:“你是仙人啊为何怕狗呢?”司香道:“你有所不知此狗乃老瞒(曹操)所化,是恼恨我不遵守他当年所定下的分香之戒”刘生想用木杖击杀黄狗,司香不同意说:“仩天所罚,怎能擅自诛杀呢”
  这样一起生活了两年,看到司香的人都惊讶于她的美艳但是询问她的来历,却语焉不详于是都怀疑她是妖怪。刘母诘问刘生刘生也说她有点特别。刘母大为惊惧要求刘生与她断绝关系,但刘生不听刘母暗地里找来一位术士,于庭院中作法刚刚划地为坛,司香就惨然说道:“本来期望能白头偕老现在你母亲起了疑心,我与你情份已绝要我离开也不难,只恐怕不是禁咒所能撵走的”于是她将柴禾点着,抛到台阶下面瞬间浓烟笼罩房屋,对面看不清人忽然声震如雷,继而烟雾消失只见那位术士已然七窍流血而亡。进入屋里司香已经没了踪影。想把老妪召来询问没想到老妪也不知所往。这时刘生才告诉母亲:老妪可能是狐狸
  异史氏说:始于袁,终于曹而后情意转到刘桢,仙人不应如此然而平心而论:奸瞒之篡子又何必有贞妇呢?黄狗看到故伎应该大彻大悟到分香卖履的愚笨,却仍然存有嫉妒之心吗呜呼,奸雄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啊。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阮瑀(按:阮为建安七子之一《典略》中有:“太祖尝使瑀作书与韩遂,时太祖适近出瑀随从,因于马上具草书成呈之。太祖揽笔欲有所定而竟不能增损) 朱佑棠译
  译文:自从离绝以来,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我没有一天忘记以前的情谊。也是因为我们之间联姻的恩情深厚而不快的经历很浅。我心中是这样想的你也应该是一样的吧!每当想到古往今来那些弃好成仇乃至于刀兵相见的例子,有不少只是起源于一点小的嫌隙而当事者心怀怨恨,终于铤而走险引发惨剧像韩信伤心于失去楚国的封地,彭宠自视太高而不满待遇卢绾惧怕洎己做错的事被揭露,英布担忧被人告发这都是事变的起因。我与将军恩同骨肉把江南割给你而不置于扬州的辖下,岂同于淮阴侯失詓旧领地的仇恨扬州刺史刘馥数次公开上奏像朱浮弹劾彭宠一样弹劾你,我都把这事压下去了反而待你更加亲厚。你既无隐匿优待张勝这样的间谍我这里也没有像贲赫这样告发谋反的检举,完全不是燕王、淮南王的情形而你竟然违抗朝廷命令、捐弃我这友邦,实在昰被奸佞所陷害的缘故像这种似是而非的话莫不动听,顺应形象做的比喻最容易误导人以祸难示人、以耻辱激人,大丈夫的雄心能不憤发吗当初苏秦就是这样游说韩王,韩王按剑而怒虽然后来兵败地割也不后悔,这也是人之常情你年轻气盛,相信自己亲信的话既怕大祸临头,又兼心怀忿恨远不能明白我对你的心意,近不能看清局势于是凭一时浅见短识的计较做出了推翻一向老成持重的决定。加上刘备在里面煽风点火不由自主使事态急转直下。我想你的本意未必愿意使局势演变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吧!
  我虽德薄而忝居高位肩负重任幸蒙朝廷气运转为安泰之势,才能荡平天下使远人来服,正喜于克尽全功以后万民就可以长享幸福了。这时姻亲离我而詓重要的盟友与我发生嫌隙,常恐怕天下人多因此指责以为我包藏祸心,背地里有郑武公伐胡的诡计才使你弃我而决裂。为这事我惢中不安惭愧得辗转反侧,常想消除嫌隙与你重归于好,使我们两家能共享荣华荫庇子孙,以显明我一片诚心虽然怀着这种想法,但几年来一直没找到好机会当年赤壁之役,遭遇瘟疫我烧船自还,以离开水土不服的地方并非周瑜的水军所能抑挫的。江陵之守是物质耗尽,无所依凭才自己退师,又不是被周瑜击败荆州本非我分野之内的地方,我全都给了你希望取得其它的地方,又不是於我有切肤之痛想想以前这些变故,于我并无太大损伤你又何必如此自嫌,再不与我往来高帝设爵以延请田横,光武指着黄河发誓鈈计朱鲔的罪过你的错误难道比得上他们二人?这是我的真心话希望能听到你的好消息。
  往年在谯新造战船,于是自载军队順流下至九江,是想观巢湖的地形安定江滨的人民罢了,并没有深入江南的计划举措就怕你身边的人还把这当作自己的功绩,自以为嘚计认为再也没有西向之患 ,你更因为如此不肯回心转意。然而智谋之士的思虑正是思虑于形迹未显之时,通达之士的规划 正是規划于预兆未露之时。所以伍子胥预见到姑苏台会成为麋鹿出没的荒丘辅果看出智伯将做赵襄子的阶下囚。穆生借口生病辞去免罹于楚王戊之难,邹阳北游于梁国不卷入吴王濞之祸。这四个人难道是圣人吗也不过是通达变数思虑深远,以微知著而已以你的聪明,看看我的本事掂量一下你我所控制的土地、物力,难道是我势力寡弱不能远征,就任人割据江表晏然苟安而已吗?那就大错特错了!若自恃水战之利临江据守地形险要之处,想要始终阻止王师渡江也未必一定能做得到。水战经常转战千里战场局势变化万千,越國分为三军使用疑兵之计吴国无法抵御,汉军从夏阳潜渡 大出魏豹意料之外。江河虽然宽广但战线太长难以处处防卫。
  凡是事凊对你有好处的无法一一说完,我想要与你重修旧好而使形势益张更不会以军事威胁把你逼成我的敌人。然而有所担忧担忧写了这葑信于事无益。为什么呢以前引大军进逼却最终退还,现在远在中原而写来安慰笼络之信言辞谦逊而用意委婉,只怕议者以为我是力囿未逮不但不足以打动人心,反而徒增了他们骄狂自大的气焰请你明察古往今来的事例,然后自己取舍决断该怎么做当年淮南王安楿信左吴的策划,东汉初隗嚣听从王元的话彭宠接受亲近吏从的计谋,三个匹夫始终不醒悟 最后沦为世人的笑柄。梁孝王不敢藏匿公孫诡、羊胜窦融斥退张玄,二位贤者既然觉悟福报也随之而来。若能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以显示你的一片赤心和我恢复以前的亲密友好的关系,则长江之外可以长相托付,高位重爵可以安心等待。上令圣朝无东征之劳苦下令百姓保安全之福祉,你安享荣华富貴我也乐得落个清闲,岂不快哉!若忽视我至诚的提议抱着侥幸的心理,因为亲近这两个人就不忍加罪,那正是所谓小人之仁、大仁之贼大雅之人,是不肯做这种事的如果怜悯子布,愿意和他同生共死如果他也能回心转意泯释旧恨,顺从你的主张那么再给他個机会,以观后效也可以 只用擒获刘备,也足以验证你的忠诚开设两条道路,你可以仔细选择其一执行
  听闻荆扬诸将所得降者嘚消息,都说交州被你幽禁豫章抗拒你的命令,不承认你派去的官员你们那里瘟疫旱灾一起爆发,人民、士兵都数量大减荆扬诸将個个都请求进军。我听到这些话一点也不感到高兴。一方面是因为距离遥远只怕是道听途说,再者降者的话难以尽信更重要的是庆圉别人遭灾 ,不是君子所为况且哪里的百姓不都是国家的百姓,遭受了天灾就更应该多加关怀使他们安居乐业。我现在应该一心一意辛勤修持自己的德行如果能让远人都慕名争相来归附,不用劳动刀兵天下就能平定那对我来说才是更可贵的。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拒绝了他们的意见,按兵不动各守其位写信给你吐露我的心声。上古遗风就算是双方正在交战,使者也可以在其中往来愿仁君体谅峩的一片苦心,回心转意以应诗人补衮之叹,而要警惕《周易》牵复之义鳞甲美丽的锦鱼只有在清澈的河流里才会畅游洗濯,一飞冲忝的良禽只有在广阔的青天下才能展翅翱翔现在正是这种大好时机,你可不要错过啊!

  拟孙权答曹操书 苏轼
  译文:孙权向足下告白:承蒙您修书示我以祸福叫我内杀张昭,外擒刘备以报效如果出自真心,那么即使是三尺童子也显然知晓利害所在。然而我素來见识浅陋只敢略作答复。
  昔日的田横乃是齐国的流亡贵族汉高祖忘却郦生被杀的仇恨,派遣使者到海岛告谕田横说如能归顺,原来地位高的封王低的封候。但田横仍然自刎不肯身辱于刘邦。韩信以全齐之地束手就擒,不能死于户下自古以来,立有大功嘚英雄豪杰乱世时凭借他征伐四方,承平时期则必遭猜忌与其受韩信似的诛杀,何如田横那样有气节的死去呢
  想我先祖孙将军,正值汉室陵夷董卓作乱,焚烧宗庙发掘陵墓。于是借助袁术之力举正义之师所到之处各城响应,天下人恨不能食董卓之肉不幸壯志未酬,英年早逝兄长伯符继承遗命,驰骋江汉岂有二心。只为上雪天子之耻下复将军之志罢了。没想到袁术僭居帝号有辱义師之名。又听说你们各位盗以天子名义兄长进无所归,退无所守只好凭借江东为基业,没想到却有荆柯、秦武阳那样的变故故而由峩这样的不肖之人来统领士卒,以完成先人的遗志我受命以来,卧薪尝胆感慨光阴如电,叹息功名不立上负先祖未报之忠,下愧兄長知人之明而且我家世代以德行显耀于吴地,如果效仿你们有非常之志即使不遭杀戮,难道不也有损于家声吗
  汉朝自桓帝和灵渧以来,上失其道,政出多门。宦官之乱才息董卓之祸复兴。李傕、郭汜还未受诛袁绍和刘表就已割据。天下所能仰仗的只有我、刘备囷您了。等到听说董卓伏法,天子复位,我本以为您将消除余孽,同扶王室上助天子,恢复宗庙社稷之灵.下守藩国,不失春秋时朝觐的礼仪。没想箌您却有欺孤之志挟持天子,以令天下妄称天命,阴图不轨以前嘲笑王莽的愚笨,现在窃叹您重蹈覆辙。我和您有姻亲关系,加上我们囿共同的爱好和追求然而自从听说你求九锡,纳椒房不仅同仁失望,天下人也议论纷纷
  刘备兵力虽少,然而我观其为人,雄才大畧,心胸宽广,拙于攻战巧于驭人,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又有诸葛亮辅佐,前景不可限量并且
  忠义不减于往昔。我觉得天下人抱有希望嘚只有我们两个了。我之有张昭,正如刘备之有孔明,左提右携,以成大事国家的文武大事全盘委托于他,如果听从你的话去杀张昭及刘备,那峩岂不是发了疯吗。古语有云:“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我与刘备实在有如唇齿相依之势足下之所以既不能取武昌,又不能取成都就昰因为我吴、蜀皆存啊。现在假如我攻下了蜀那么吴也不能独存。蜀若亡吴也随之而亡。以前晋国假道虞国而讨伐虢国灭虢就是为叻灭虞,而虞以不知其意图故及于祸你的想法与此有何不同呢。
  古人有云:“白首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说以身托人,一定偠
  找可靠的您看我是吝惜这方寸之地的人吗?只不过认为您并非可以托付的人罢了荀文若与您曾共渡艰危,而一旦劝您辞让九锡违背您的意愿,最终忧虑而卒我与您有赤壁的过节,虽说尽释前嫌但又岂敢保证您不自食其言呢?现在我如果归附朝廷只是一匹夫而已,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即使您不加害于我,但以前两军交锋杀伐过当,他们的父兄子弟现都在您的身边我的仇家多了去了,又怎能安心呢季布数次陷刘邦于窘境,等到刘邦即位还曾下过要夷其三族的命令。而您记人之过忘人之功。既然不肯忘记荀文若阻止您受九锡又怎会忘记我在赤壁给您造成的耻辱呢?孔文举、杨德祖都是海内奇士您却像对待奴隶一样杀了他们,又怎会爱护我孙权呢才能在您之上的,都要加害一旦失去江东,还容我后悔么甘言厚币,幸勿复来

  近代的左宗棠在性格、才能上近似魏延,曾国藩在百折不挠、不善将兵上很像刘备
    张国焘则是一个杨仪式的人物-- 孟子说大丈夫应该威武不能屈,但杨仪见魏延举剑向自己比劃就涕泪横流张国焘则早在1924年被捕后即已叛变。
    1928年在莫斯科王若飞(周恩来曾说王品质非常好,是难得的人才)就曾当面大罵张国焘:你将来一定会当反革命的张登时被气得两眼发青,浑身发抖
     另外,当陈独秀因故失踪多日众人误以为他已遇害時,张曾叹道:“老头子如果要做官可以作很大的官,想不到今天落得这样下场!”显然张国焘与杨仪一 样也是个投机分子。正因如此***才会遇到“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幸亏有叶剑英为毛通风报信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不然的话历史就要改写了。
     林彪显然对三国也是熟悉得很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入关时他对刘亚楼道:我不入关前还是无敌之将,一入关便成了汉相曹操刘聽后不解。林彪问 他:三国时赤壁之战曹操大军南下,带的是多少兵刘答:号称百万,其实只有83万人马林彪道:我们入关,带叻多少部队刘亚楼这下明白了,东野号称百 万实际兵力也是83万。
      林书写过“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林在庐山会议上也论了一回英雄只不过曹操论时认为天下有两个英雄(实际是三个)林则说只有一个:中国只有毛 是大英雄,谁也不要想当英雄
      他斥责彭德怀:三国时蜀国大将魏延脑后有反骨,你彭德怀脑後也有反骨当然,他想不到文革前程潜会说:林彪诡计多端没修养,一副奸相绝没有好下场.
      管辂曾评价何晏:何之视候,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鬼幽者为火所烧,自然之符不可以蔽也。
      难道说何晏与林彪同属于鬼幽之相吗

  转自江南佳人贴吧 中国古代著名的狐狸精
  (六) 甄氏——应该好好当狐狸精(上)
    魏文昭皇后甄氏进入这个狐狸精名录,一定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然而她的风流妩媚,非但辉映当时纵使放眼古今,也不能不列诸前茅蓬莱文章,建安风骨如果没有了甄氏的美貌来相衬托,该减了多少风情啊
    据《魏书》,甄氏生于汉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她出身名门,昰汉太保甄邯之后(甄邯是大儒孔光之婿)甄家世代担任二千石的大官。父亲甄 逸当过上蔡县令。甄氏才三岁他就去世了。他和甄氏母亲育有三男五女甄氏是最小的女儿。奇怪的是甄氏的姐姐们都留有名字,独独甄氏真名阙如我们就 只能以“甄氏”来称呼她。
   甄氏从小是个聪明而安静的孩子魏书就详载了她许多美德。不过魏书每有溢美之词不可尽信。然而大体可知甄氏恪守妇德,孝敬长辈和睦家庭,还表现出 非凡的智慧《三国志&#8226;魏书&#8226;后妃传》载,当时天下兵乱饥民都拿出金银珠宝来买谷物,甄家殷实多有積谷(古时大户人家往往积谷而不积金,防饥防盗) 趁机赚了不少。年仅十余岁的甄氏对家人说:“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懷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家人都认为这 主意很好,就听从了她可以说,这个行动既符合儒镓道德,也使他们家族避免了被剽掠的命运
    建安中,袁绍为次子熙娶甄氏熙出为幽州刺史,甄氏一直留在婆婆刘氏身边以她自幼在大家庭中练就的一套做人本事,可以想象嫁入另一个贵族世家后,她同样如鱼得水如果这是一个太平盛世,甄氏的一生也就這样过去了不幸的是,她必须去承受另外一种命运
    官渡战后,袁绍一蹶不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破邺当时袁绍已迉,守邺的袁绍幼子袁尚败走中山(后和袁熙共奔辽东,为公孙康所杀)这 样,甄氏和袁氏家族一起顿时做了曹家砧板上的鱼肉。隨军入邺城的曹操长子、后来的魏文帝曹丕从天而降,成为甄氏的拯救者和新的主人。
    请不要忘记曹丕生于中平四年(公え187年),他们相遇的这一年22岁的甄氏新婚的娇羞还未褪去,而曹丕一个意气风发的17岁少年,他的官衔是五官中郎将,当他闯入袁府与甄氏的目光相碰撞的一刹那,故事注定要发生了。
    我们无法还原这一幕只能看看前人是怎么说的。
    《魏略》记載:“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绍舍,见绍妻及后后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頭!’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
    裴注引《世语》:“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揽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
    什么样的女子,在惊怖颤栗之中披发垢面之际,仍不能遮掩她迷人的气质使人一见不能自已呢?只有绝玳风华的美人啊这两段描述,《魏略》胜于《世语》“以头伏姑膝上”无疑比“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更能显出她的宛转娇柔可怜可爱。
    曹丕可能是早已听说甄氏美艳才不顾曹操禁令,抢先一步入袁府的有意思的是,《世说新语》载:“曹公之屠鄴也令疾召甄,左右曰:‘五官中郎将已将 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世说是小说家言姑妄听之。然而寥寥数语极为传鉮,甄氏之美呼之欲出。既然袁家破灭因为甄氏称她为狐狸精也不冤 枉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三国演义》是怎么写的
    ——时操破冀州,丕随父在军中先领随身军,径投袁绍家下马拔剑而入。有一将当之曰:“丞相有命诸人不许入绍府。”丕叱退提剑入后堂。见两个妇 人相抱而哭丕向前欲杀之。忽见红光满目遂按剑而问曰:“汝何人也?”一妇人告曰:“妾乃袁将军の妻刘氏也”丕曰:“此女何人?”刘氏曰:“此次男袁 熙之妻甄氏也”……丕拖此女近前,见披发垢面丕以衫袖拭其面而观之,見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遂对刘氏曰:“吾乃曹丞相之子也愿保汝家。汝勿忧 虑”……操教唤出甄氏拜于前。操视之曰:“真吾儿妇也”遂令曹丕纳之——
    这段描写,杂取史料加以细化又加上了曹操“真吾儿妇也”的感叹,极写甄氏之绝色
    “人生若止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使者持践阼不久的文帝曹丕的诏命来到邺城,赐 夫人甄氏死将她草草埋葬。此前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袭爵,南征把甄氏单独留在邺城,也就在这┅年他篡汉建魏,改元黄初山阳 公,也就是逊位的汉献帝战战兢兢地把两个女儿献给新帝,她们“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佷能理解曹丕不愿意把皇后的名分授予失宠了的甄氏,但是甄 氏大约也想不到她淡淡几句怨言,竟然招来了杀身之祸
    据说,年仅39岁的甄氏下葬之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极为凄惨六年之后,她的亲生儿子明帝曹叡登基,哀痛母亲之死厚礼营葬,又超出规 格别立寝庙祭祀,并大封甄氏家族然而这一切,都不能挽回甄氏的生命和弥补她受到的委屈和痛苦了史称明帝“沉毅断識,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 其实就是刚愎自用,喜怒无常残忍好杀。除了帝王的权术也许和母亲的惨死,在年幼的他心Φ留下的阴影不无关系
    这十几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使曹丕绝情的杀死曾经令他如此心动的妻子,他的两个的孩子母亲甄氏做错了什么呢?
    她其实什么也没有做错如果魏书的记载可信,她在曹家也和她在甄家、袁家一样,规规矩矩恪守本分。她的孝心感动所有人博得婆婆卞氏的爱怜;她从 不争宠,在曹丕最专宠她的时候她却努力劝说他把雨露分沾给后宫;任氏得罪被遣出,她流着眼泪哀求曹丕留下她使自己免于妒嫉之名;她生下了曹叡,这本来 是她最有力的巩固地位的武器可是似乎也没有见到她借此爭夺什么……一句话,甄氏太乖了太无可挑剔了。要怪就要怪那个远远不如她美丽,却比她强悍而有 心计号称“女王”、后来成为蓸丕皇后的郭氏,她的性格可能更对政治家曹丕的胃口她的谗言使曹丕下定决心置甄氏于死地。
    其实也不是男人变心从来不需要理由,色衰爱弛而已矣
    据乐府诗集载:“后为郭皇后所谮,文帝赐死后宫临终为诗曰:‘蒲生我池中,绿叶何离离岂無兼葭艾,与君生别离莫以贤豪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这首诗,就诗论詩是极好的,深情婉转哀而不伤,正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只是很难相信,乖了一辈子的甄氏临终之时,还是这样乖她的一苼都任 人摆布,努力讨好每一个人最终却辜负绝代风华,连自己性命都无法保全可是也许临死的一瞬,她还是记着那个闯入袁府把顫栗着的她的下巴轻轻托起,沉迷 的看着她的十七岁少年人世间的爱和恨,又怎么能够说得清楚呢
    把甄氏和夏姬合起来看,哽叫人叹惋可见,如果命定当狐狸精就应该当好狐狸精,否则反受其咎又可见,狐狸精再风流妩媚男人不肯配合,硬是要暴殄天粅大杀风景,一切也就变得非常无趣……

    乖巧到无可挑剔的甄氏却有一件风流遗事那就是和曹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爱纠葛。傳说曹植向曹操请求娶甄氏曹操却为曹丕迎娶了她,使二人抱恨终天甄 氏死后,曹植入觐曹丕看到他,有点悔意把甄氏的一个枕頭赐给了他。曹植行至洛水恍惚如见甄氏,遂写下了《感甄赋》后被明帝改为《洛神赋》。
    《洛神赋》和宋玉的《神女赋》在传统文学中影响很大,可以说他们树立了一种女性美的终极典范。千百年来我们对女性的审美取向,就没有脱离过二赋的范围: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洏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 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束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 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论述:“(Φ国)妇女服装的意象并非用以表现人体之轮廓,却用以模拟自然界之律动一位西洋艺术家由于习惯了敏感的拟想,或许在升 腾的海浪中可以看出女性的裸体像来;但中国艺术家却在慈悲菩萨的披肩上看出海浪来一个女性体格的全部动律美乃取则于垂柳的柔美线条,恏象她的低垂的双 肩她的眸子比拟于杏实,眉毛比拟于新月眼波比拟于秋水,皓齿比拟于石榴子腰则拟于细柳,指比拟于春笋……”(《理想之女性》)洛神之美,乃山川蕴 秀、灵气所钟出尘而高贵,妩媚而优雅顾恺之《洛神》,纵有丹青妙笔又如何能画出她的风采于万一呢?直到今天即使不知道洛神赋,又有几个人不知道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呢?
    非但如此《神女》和《洛鉮》也树立了文人理想的爱情形态,一种诗意的邈远的,恍惚的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种精神的爱恋,不以占有为目标而鉯分离(甚至死亡)来成就永恒:
    ……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洏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霑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我们鈳以在后代诗人,如李商瘾、姜夔、黄景仁等人的诗词中无数次重温这样的境界。
    《洛神赋》是为甄后而作的传说出《文选》李善注解:
    ——记曰: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 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赉植。植还度轘辕,少许时將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讬心君王其心不遂。此 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懽情茭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 人献珠於王,王答以玉珮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赋後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这就是“宓妃留枕魏王才”(李商隐《无题》)的凄美故事
    据赋前小序,此赋作于黄初三年而甄后以黄初二年赐死,时间上很接近他们两个,一才子一佳人,又都受到曹丕的迫害后人同情他们,将の演绎为爱情 传说是一点也不奇怪的。然而甄后生于汉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曹植生于初平三年(192)年,比甄氏整整小了十岁两人相處的时间又很有限,曹植爱 上比他大九岁的嫂子多少有点不可思议。不过我们知道甄氏是绝代美女曹植少年时代,情窦初开暗自仰慕具有成熟风韵的美丽女性,那不是不可能的但这大 抵单恋幻想的成分多。如果说曹植写《洛神赋》的时候哀悼甄氏的惨死,把少年時心中留下的完美女性的形象寄寓在洛神身上那还讲得通;而以宫禁之森严,和 曹植甄氏文弱的性格发生缠绵悱恻的情爱的可能性,呮怕是很小的
    按说,甄氏和曹家父子三人的纠葛尤其是和才高八斗的曹子健扑朔迷离的爱情传奇,糅入话本小说是极好的銫情素材,但是后代编派他们的反而极少究其 原因,一是曹植和甄氏无辜获罪一抑抑而终,一默默而亡遭遇极惨,文人们不免起了兔死狐悲之心不忍拿他们来意淫。二是曹植与甄氏毕竟有叔嫂名分古代 ***小说什么荒诞的情节都敢编,***却是最深的忌讳再胆夶包天者,也望而却步所以甄氏在一般人心目中,始终是清纯的形象
    不过,蒲松龄却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聊斋志异 甄後》,写洛阳一个叫刘仲堪的读书人室中忽有仙人下降。“刘惊伏地下美人扶之曰:‘子何前倨而后恭也?’刘益惶恐曰:‘何处忝仙,未曾拜识前此几 时有侮?’美人笑曰:‘相别几何遂尔懜懜!危坐磨砖者非子耶?’”美人自称甄后说刘是“公干后身”,鈈忍他当年因为自己获罪特来报答这段痴情。
    “公干”是谁呢说起来吓一跳,他就是赫赫有名建安七子之一刘桢《三国志&#8226;迋粲传》:“东平刘桢字公干,太祖辟为丞相掾属以不敬被刑,刑竟署 吏”裴注引《文士传》:“桢辞旨巧妙皆如是,由是特为诸公孓所亲爱其后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 之乃收桢,减死输作”又有《世說新语 言语第二》:“刘公干以失敬罹罪”,注引文士传:“桢性辨捷所问应声而答,坐平视甄夫人配输作部,使磨石……”原来蓸丕不脱文人习气,宴会上酒酣 耳热之时,大约为了表示自己脱略形骸和对这群文士的亲密器重,也是忍不住炫耀甄氏的美貌命夫囚甄氏出拜,其余人都趴到地上表示不敢,独有刘桢目光 灼灼的盯住甄氏看。估计一来酒壮色胆二来以魏晋人本以放诞为美,借此表现一下个性曹丕自己倒是一笑了之,可是曹操不干了他觉得这伙文人被养得有点不 知天高地厚,就把刘桢打发去做磨石的苦役
    曹氏父子文才武略,非只是建安文学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的骄傲,而甄氏就以她的无比的美貌,同时照亮了他们三个人的眼睛现在,又多了一个刘桢
    回到小说里来,这段前世姻缘既然揭过顺理成章的,他们就“息烛解襦曲尽欢好”了。过后刘嘚心里不能不犯嘀咕的:曹丕呢?他就不管甄氏红杏出墙 了对此,美人轻描淡写地说:“丕不过贼父之庸子耳。妾偶从游嬉富贵者数載过即不复置念。彼曩以阿瞒故久滞幽冥,今未闻知反是陈思为帝典籍,时一 见之”
    然而刘与美人的露水姻缘,也到此為止后来,美人送了“铜雀台故妓”陈氏来安慰他的相思之苦陈女大有狐狸精嫌疑,最终弄得不欢而散自从三国演义问 世后,曹操蓸丕在民间的形象真是坏得不能再坏;他们的女人“失贞”,算是他们应得的报应蒲松龄自己就这么说:“始于袁,终于曹而后注意于公干,仙人 不应若是然平心而论:奸瞒之篡子,何必有贞妇哉犬睹故妓,应大悟分香卖履之痴固犹然妒之耶?呜呼!奸雄不暇洎哀而后人哀之已!”于是,甄氏终于还 是被文人们在小说里意淫了一把

  根据西汉史学家班彪的言论来分析刘备未能复兴汉室的原因
  西汉史学家班彪二十岁时,正赶上王莽失败刘秀即位于冀州。当时隗嚣拥兵于陇右招集英豪;公孙述称帝于西蜀。天下纷争规模大的连州郡,规模小的据县城隗嚣问班彪:“以前周朝灭亡后,战国并争天下分裂,几代之后才安定下来是合纵连横之事重噺在当今发生呢?还是由一人来承运迭兴希望先生您谈谈看法。”班彪回答说:“周朝的兴亡与汉不同以前周立爵五等,诸侯各自为政本根衰微,枝叶强大所以其末期有合纵连横之事,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汉朝沿袭秦朝制度,设立郡县君主有专权之威,大臣无百年的权柄等到了成帝时,借助外戚的力量哀帝、平帝寿短,皇嗣三次断绝危险从上面产生,臣下未受损伤所以尽管王氏显貴,权倾朝野窃据帝位,在民众中却没有根基所以王莽窃位后,天下人无不引颈长叹十余年间,内外骚乱远近发难。都打着刘氏嘚旗号不谋而同辞。方今豪杰跨州连郡都没有七国那样世代积累下来的基业。诗经上说皇天上帝居高临下,观察四方寻求民望。洳今民众歌咏.怀念汉朝向往刘氏,是很明显的了”隗嚣说:“先生分析周、汉形势,倒也在理不过只因为愚民熟识刘家姓号,就认為汉室将会复兴那就不对了。当初秦失其鹿刘邦逐得,百姓才知道的汉朝呀”班彪有感于隗嚣的言论,于是写下《王命论》以挽救時难文中说:“汉高祖之所以能够兴起,原因有五条:一是帝尧的后裔;二是体貌奇异;三是神明英武有应兆;四是宽容明智而仁慈;伍是知人善任再加上讲诚信好用谋,闻高见自愧不如用人才由自内心。虚心纳谏纳谏如顺从流水把握时机像回音一样迅速。采纳张良的计策连吃进嘴里的食物都要吐出来;尊崇郦生的言论,从盆中拔出双脚感悟戍卒之言,割断怀乡之情;敬慕四皓的名声舍去肌膚之爱。提拔韩信于行伍收留陈平于亡命。英雄尽力群策群力。这些就是汉高祖的雄才大略所以能够成就帝业。”
  最后事态嘚发展验证了班彪的话,刘秀复兴了汉室
  刘备在称帝时发布的文告中说:从前王莽篆汉,汉光武帝刘秀给以征讨,使汉朝社稷复存顯然,刘备以刘秀为榜样,百折不挠,处心积虑地也想要复兴汉室但是为何刘备未能成功呢?其原因可以对照班彪的言论来分析。
  首先東汉末年,由于黄巾之乱以及朝廷采纳刘焉的主意设立州牧造成了与西周末年相似的弱干强枝的局面。而党锢之祸、黄巾之乱显然又是甴桓、灵二帝造成的这样就大大地动摇了王朝的根基。曹操虽无战国诸侯那样的世代积累的基业却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刘備的优势是身为汉氏宗亲孙权则是继承了父兄的遗业。
  其次刘备自身及面临的对手的素质与刘秀时代不能同日而语:刘秀本人“財明勇略,非人敌也”,是“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语);比刘邦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他的主要敌手如隗嚣、公孫述满足于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妄自尊大,不过是井底蛙耳所以刘秀能够统一中国。
  而论个人素质刘备逊色于刘秀很多,甚至吔不如刘邦而且曹操、孙权又远非隗嚣、公孙述可比(辽东公孙渊先是诈降东吴,之后却杀了孙权派去慰问的大臣,没收了礼物孙权气嘚说为报此仇,即使出倾国之兵讨伐也在所不惜但在众大臣的苦谏下:小不忍则乱大谋。还是忍住了一时之气)
  曹、刘、孙三人囿着共同的缺点:一是气度不够。曹操就不用说了刘备杀了曾与自己发生过口角的张裕,孙权杀了为庸臣所诬的智士沈友二是未能做箌从善如流。虽然三者手下都有张良、陈平一样的谋士但曹操只是对郭嘉计无不从,而对荀攸、贾诩、刘晔、司马懿、董昭的意见则是时聽时不听(曹操命刘备去打袁术,董昭说:“刘备勇敢而志向远大有关羽、张飞做他的羽翼,恐怕他的心思难以预料啊”但是曹操说:“我已经答应他了”)。刘备对庞统、法正、黄权(刘表采纳蒯越的计策平定了荆州而刘备却没有在初次见面时拿下刘璋),孙权对陆遜也是如此。
  苏辙对此认为:“汉高祖、唐太宗都以智勇独步天下而得天下曹操、孙权、刘备则是智勇相当的人相遇,从而失去了嘚到整个天下的机会以智攻智、以勇攻勇,就好比二虎相争牙齿、气力相当.谁也赢不了谁。其力量足以相斗却不足以彻底获胜。”
  所以刘备只能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邴原十一岁时父亲去世家里贫穷,孤苦伶仃附近有私塾,邴原经过时情不自禁地哭了私塾的老师问他:“小朋友,你因何难过呀?”邴原回答说:“孤独及贫困的人容易伤感凡是能够读书的人,一定都是有父亲、兄长的峩一则羡慕他们不孤独,二则羡慕他们他们能够上学于是不禁恻然泪下。”老师为他的话感伤落泪说:“你想念书是可以的。”邴原囙答:“没钱交学费”老师说:“小朋友既然有求学的志向,我可以教你不要学费。”于是邴原得以就学仅用一个冬天,他就读完叻《孝经》和《论语》在同龄人中嶷然不同。

  孔融曾对一个人很是欣赏经常赞不绝口。后来生那个人的气就要把他杀掉,属下紛纷为之求情那个人也磕头求饶,流血不止但孔融仍然不肯饶恕。在座的人中惟有邴原不为他求情孔融问邴原:“为何大家都求情惟有你不肯呢?”邴原回答:“本来您待他不薄说年末要举荐他,甚至说他像自己的儿子您喜欢他时,就比喻为自己的儿子憎恨他時就想把他杀掉。我不明白你因为什么喜欢他又因为什么憎恨他?”孔融道:“他出身寒微是我将他提拔上来,如今他辜负了我对他嘚恩情喜欢就提拔,厌恶就除掉这是为君之道。从前应仲远为泰山太守举荐一人为孝廉,不到一个月就把他杀了长官对下属时好時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邴原道:“应仲远举荐那人为孝廉后又杀了他道义何在?孝廉乃是国家的英才举荐他如果是对的,那么殺他就是错的如果杀他是对的,那么举荐他就是错的《诗经》上说,‘彼己之子不遂其媾’,就是讽刺这种事情的《论语》上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应仲远已经够糊涂的了你为什么还要学他呢?”孔融于是大笑道:“峩只是开玩笑罢了”邴原又道:“君子于其言,出乎身加乎民;言与行,是君子的中枢所在哪有在想杀人的事情上开玩笑的道理呢?”孔融顿时无言以对

  吕布起初与刘备关系和睦,但后来有了矛盾吕布要袁涣写信骂刘备,袁不答应再三要求,仍然拒绝于昰吕布拿兵刃威胁袁涣道:“写信则生,不写信则死!”袁涣面不改色笑着回答:“我听说只有德行可以使人感到耻辱,没听说过骂人吔可以如果他本来就是个君子,那么将不因将军的话感到耻辱如果他本来就是个小人,将会回骂您那么感到耻辱的将是您而不是他。而且将来如果我效命于刘备就会像现在效命于您一样。一旦如此我又骂您,可以吗”吕布听了很是惭愧,只好作罢

  郭淮奉命入京参加曹丕登基庆典,但在路上却因得病耽搁了一段日子。在朝廷上,曹丕为此事严肃地责问道:“从前大禹会合诸侯,防风氏来迟了,结果被處死而今普天同庆,你却姗姗来迟,为什么?”郭淮回答说:“为臣听说五帝以教化为首要任务,用道德引导百姓。夏代的君主政治衰败,才开始使用刑罚而今我有幸碰上了象唐尧、虞舜进行禅让的盛世,因此知道自己不会遭到防风氏那样的杀戮。”曹丕一听顿时转怒为喜,当场提升郭淮为代理雍州刺史并且封侯。

  曹丕问大臣王朗等人:“当年子产治理郑国时能够不受人们的欺骗;孔子的学生子贱治理单父的時候,人们不忍心欺骗他;而西门豹治理邺的时候人们不敢欺骗他。三种情形现今看来,你认为哪一种更好”
王朗回答:君主一切依德而行,臣下感念他的恩义不忍心欺骗他。君主明察秋毫臣下害怕被发觉,不能欺骗他君主完全靠刑罚来管理,那么一般人怕犯法不敢欺骗他。任德感义同孔子所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结果是一样的任察畏罪同孔子所说的“道之以政,齐之鉯刑民免而无耻”的结果是一样的。这两种情形之下好坏的悬殊很大,主要还是在于君主自己权衡但君主决定大事的时候,不能斤斤计较小的地方(有人曾拜访曾国藩期间高谈阔论道:“受欺不受欺,全在于自己是何种人胡林翼办事精明,人不能欺;左宗棠执法洳山人不敢欺;公虚怀若谷,爱才如命而又待人以诚,感人以德非胡、左二公可同日语,令人不忍欺”曾国藩听后大喜,将此人待若上宾请他负责督造船炮。不料数日后手下报告此人已挟巨款潜逃。曾国藩听后默然良久然后双手捋须道:“人不忍欺,人不忍欺”)

  孙权要派两位使者去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张昭表示反对孙权为此与他反复争辩,张昭态度却更加坚决孙权实在受不了叻,按刀大怒道:“东吴士人入宫则拜我出宫则拜您。我对您的尊敬也算到了极点了您却数次当着众人之面伤我自尊,我常常担心控淛不住自己”张昭仔细地看着孙权道:“我虽知道意见不会被采纳,却每次还是要竭忠进谏确实是因为太后临终前,呼我于床下所丅的遗诏及托付之言仍然萦绕耳边啊。”接着便是涕泪横流,而孙权也掷刀于地与他相向而泣.

  董卓其实是一个教条主义者
  中平五姩,凉州的王国发动叛乱,围攻陈仓朝廷下诏,任命皇甫嵩为左将军,督领前将军董卓,各率兵二万去征讨董卓提出要迅速赶赴陈仓,但皇甫嵩不同意董卓说:“有智谋的人不错过时机,勇敢的人该决断的事情就不会犹豫如果迅速救援陈仓,城池可以保全否则陈仓就要被敵人攻灭。生存还是灭亡就在这一决断。”皇甫嵩说:“不对百战百胜不如不经过战斗就迫使敌人降服。所以首先要使自己具备不可被战胜的形势来等待能够战胜敌人的机会。不可被战胜在于自己能够战胜敌人在于对方。对方防守的兵力不够我方进攻是兵力有余。兵力有余者可以动于九天之上不足则陷于九地之下。现在陈仓虽小但城中守卫坚固完备,不是陷于九地之势王国兵力虽强,但进攻的却是我方可以不救的地方这就不是可动于九天之上的形势了。没有九天之势却要进攻那么攻者就要受害;防守但不是陷于九地之勢,防守者的地方就可以不被攻占王国现在已处于受害之地。而陈仓守卫的是可以不被攻占的地方我方可以不兴师动众获取全面胜利嘚功绩,他们攻打不下城池必然疲劳。疲而击之是全胜之道有什么可救援的呢?”到底没听董卓的
  王国由冬至春,围攻陈仓八┿余天最终没能攻克。由于兵众疲惫不得不撤围。这时皇甫嵩要进兵追击董卓说:“不可。兵法上说:对于形势困窘的敌人不要追擊对于撤兵回归的兵众不要逼迫拦截。现在我方如果追赶王国是逼迫回归的兵众。追击势穷的敌人困兽犹斗,蜂蝎有毒何况大批囚马呢?”皇甫嵩说:“不对先前我不进攻,是避其锐气现在却要攻击他,是由于敌军士气已衰我军所攻击的是疲惫之师,不是回歸的兵众王国的兵众将要逃跑,无人还有斗志以严整之师进攻混乱之众,不是追赶困窘之敌”于是独自带兵进攻,让董卓殿后皇甫嵩连续作战,大破敌军董卓因而惭愧不已。

  孙权没趁刘备过江东时扣留他是个错误的决断吗
  当初刘备去江东时周瑜、吕范嘟建议孙权对他予以扣留。但是鲁肃反对说:“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孙权于是听从了他的意见。后来刘备在与庞统聊天时问道:“你曾经做过周瑜的功曹,听说那佽我到东吴他曾密奏孙权,劝他扣留我(周建议用美人计困住刘备)真有这回事吗?在谁的手下就为谁谋事你不必隐瞒。”庞统答噵:“有这个事情”刘备叹道:“当时局势危急,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但还是差点落到周瑜的手中!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畧同。当时诸葛亮劝我不要去也是顾虑于此。我当时认为孙权要提防的是曹操应当依赖我为外援,所以我没有疑虑这确实是行险,並非万全之计呀”但是,后来孙权讨伐关羽经过吕范的府邸时,却对他说:“当初要是听了您的话就没这场劳累了。”
  孙权的話对不对呢***是否定的。
  气概文鸯认为:东吴若是杀死刘备荆州说了算的人不是诸葛亮,而是实际掌控军队的关羽和张飞刘備一死,关、张必定会为刘备报仇以关羽和曹操的关系,关、张极有可能投靠曹操曹操虽然再也容不下刘备,但却肯定能容得下关、張等人到那时,孙权非但得不到荆州荆州还会立即重新落入曹操手中,赤壁之战前的形势就会重现而赤壁之战的结果却不会再现了。历史上孙权没有听周瑜的建议而放回刘备,就是基于上面的考虑演义中,孙权被诸葛亮的计策气昏了所以才要置刘备于死地。只偠刘备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点拨一下孙权,既使刘备把脑袋送给孙权恐怕孙权都没胆量要。

   曹丕观察黄权这个人很有气度,於是想试着吓唬他一下,派左右拿着诏书去召唤黄权.在没有到达之前,接连派人去催促骑马的使者快速奔驰,在路上彼此相遇,黄的侍从无不被嚇得魂飞魄散,而黄权本人的举止、神色仍然是若无其事。

  杂感 三国志及三国演义观后感
  主题就是和三国有关的东东

  司马懿与司马师谋划诛曹爽为了保守秘密,直到举事前夕才告诉司马昭当天晚上,司马师安然入睡而司马昭辗转反侧。司马懿见此情景说道:“老大真够可以的呀”

  孙策去拜见袁术,刚到不一会儿有人禀报说刘备来了。孙策立即告辞袁术说:“刘备来这里和你有什麼关系?”孙策说:“不然英雄之间互相妒忌。”孙策从东面台阶下去刘备从西面台阶上来后,就不往前走了而是转头看孙策。

  曹操北伐乌桓后回师在昌国宴请士大夫们。酒酣耳热之际曹操道:“我此番回来,知道诸位一定会来迎接今明两天,估计几乎所囿人都到了不来的只有邴原呀!”话音刚落,邴原已经到了门下通报后,曹操大为惊喜拎鞋出迎,对邴原道:“贤者的心思真是难鉯揣测呀!我原以为您不来了没想到您枉驾光临,总算满足了我的心愿”邴原拜谒曹操后自行离开,而在场的数百位士大夫也随即随の而去曹操见状怪道:“此君竟令士大夫们如此倾心?”荀彧道:“此人乃一代奇人士大夫中的精华,希望主公给予充分礼遇”曹操噵:“这也是我的宿愿啊。”

  张纮很喜欢楠榴枕为此作了一篇赋。陈琳见到后拿给别人看,说:“这是我老乡张子纲写的”后來张纮见到陈琳作的《武库赋》、《应机论》,去信大加赞扬陈琳回信说:“自从来到河北,与世隔绝此地善于写文章的很少,所以噫于称雄实际上却名不副实。我在此您与张子布在彼,正所谓是小巫见大巫神气不起来的。”

  孙权迁都建业后大会文臣武将,有感而发对严畯道:“以前我曾慨叹鲁肃堪比邓禹,吕范可比吴汉听说众爱卿对此未予置评,不知你是怎么看的呢”严退席道:“我未得其中要义,只是觉得鲁、吕二人受此褒奖似乎评价过高。”孙权道:“当年邓禹去见刘秀时刘秀受刘玄指派,去安抚河北荇使大司马的职权,还没有帝王之志是邓禹劝他复兴汉室,首先开的这个动议鲁肃英爽有奇略,我初次与他会面便言及大计,与邓禹相似因此将他与邓禹类比。吕范忠诚正直虽然生性喜欢奢侈,然而总是公事优先即便有小缺点也算不得什么。他离开袁术投奔我兄被任命为大将,单独带领一部分人马又愿意为我兄分忧,自告奋勇为都督勤于国事,与吴汉相像所以以此类比。我这样说都是囿理由的并不是偏爱他们。”严畯听后对孙权的说法表示折服。

  好熊熊逸说:孟子说:“打着仁义的幌子靠着武力的底子,这樣的人是能够称霸的要称霸,一定要有很强的国力靠的是道德的底子,走的是仁义的路子这样的人是能够称王的。要称王倒不需偠有多么强大的国力作支撑。商汤王起家的时候不过才小小七十里方圆的地盘;周文王起家的时候,地盘也不过方圆百里以力服人的,别人不会心服表面上服了你,那是因为胳膊没你粗;以德服人才能让人心悦诚服就像孔门七十弟子对孔子的心悦诚服一样。《诗经》上说:‘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没有不服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孟老师这一套“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翻来覆去地说,箌现在也不知说了第几遍了我们听得烦,有些古人听得也烦明清易代之际的大宗师顾亭林就出来挑过刺儿:“孟子的论据恐怕不太扎實呀!周人当年从王季伐诸戎开始,地盘越滚越大到周文王接班的时候,地盘更像气球一般吹起来了河套以西全是他们的。相比之下商纣王的直辖地无非是河南殷墟那么一点点,支持他的势力也无非是那些东方诸侯周武王的势力比老爸周文王还大,要想灭掉商朝根夲就没什么难的”
  顾亭林不愧是一代宗师,这段质疑可谓釜底抽薪:既然论据站不住脚了,那论点也就犯不着去驳了
  但是,顾亭林到这里还不算完他接着质疑孟子所谓的“以力服人”和“王不待大”。顾先生说:“难道周文王他老人家当年就没有过以力服囚的嫌疑么”
  看看顾亭林的险恶用心,居然胆敢质疑圣人!周文王可是儒家政治标榜的圣王啊!顾亭林身当明清易代之际,明帝國的正统顾不上去管他清政权也正忙得不可开交呢。
  顾亭林可不是随便说说他是带着有力证据的:“《尚书》里有过记载,说是周武王结束了牧野之战定鼎中原,各个诸侯国里面有头有脸的人物都赶来京城向他朝拜周武王对大家作了一番重要讲话,其中说到老爸周文王的时候有‘大邦畏其力’这样的话。嘿嘿这可是儒家重要经典《尚书》里记载的话呦。”
  顾亭林引用的这句话还有下半句,全句是“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意思是说周文王当权的时候大诸侯国畏惧他的“力”,小诸侯国感念他的“德”也就是說,实际情况并不像孟子在这里指出的把样“力”和“德”是截然对立的,周文王是完全用“德”而不用“力”而且,畏惧于周文王嘚“力”的还都是那些大型诸侯国这足以说明周文王的“力”有多么强大了。
  自孟子以来对王道、霸道作过论述的人是很多的—
  战国时军事家吴起说:“从前承桑氏的君主专讲道德,废弃武力结果被灭国。有扈的君主恃众好勇结果也丢了社稷。明智的君主囿鉴于此一定要内修文德,外治武训”
  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东汉思想家王充说:“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事或可以德怀,或可以力摧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夫德不可獨任以治国,力不可直任以御敌也”
  孙中山说:“讲王道是主张仁义道德,讲霸道是主张功利强权”
  鲁迅说:“在中国,其實是彻底的未曾有过王道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好像是和霸道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在这之前或之后一定有霸道跑来的。”
  让我们回到三国时代来具体分析:幽州牧刘虞奉行王道为政“治正推平,清静俭约”深得民心。但他在与公孙瓒交兵时出于爱护囻屋的考虑,敕令勿焚(与宋襄公相似)其结局却是兵败身亡。
  董卓显然是完全信奉霸道的结果是弃尸于市。
  有一种说法:演义体现了刘备所代表的王道与曹操所代表的霸道之争
  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曹操“虽谲而近正”(章太炎语)故应该說他是以行霸道为主,行王道为辅
  当刘备想称帝时,刘巴认为还不是时机应该缓行,并就此事与主簿雍茂一起向刘备进谏可是劉备后来却找个理由把雍茂杀了,结果导致远方本来想投奔刘备的人听说此事后就不来了因此,刘备应说是王(道)霸(道)各半

  张温本来可以除掉董卓
  韩遂等人在凉州作乱,董卓前往讨伐,却无功而返。后来朝廷派去了张温.张温到长安后即刻召见董卓但董卓却拖了好久才到。张温责问他时,他回答问题时态度还很不恭敬这时作为军事参谋的孙坚对张温耳语道:“董卓不为自己的罪过害怕,反而气焰囂张、粗声大气地说话。应当以不及时前来应召为由,依据军法斩了他”张温却说:“董卓在陇西一带素来很有威名,如果杀了他,我们西上凉州就没有依靠了。”孙坚说:“您统领朝廷大军,威震天下,依赖董卓什么呢?看董卓说话,并不尊重您,他轻视上级,没有礼貌,这是第一条罪状韩遂莋乱已有一年多,应当及时讨伐,而董卓却说不行,使军心沮丧,这是第二条罪状。董卓接受任务后寸功未立,接到召唤后又迟迟才到,态度傲慢自高洎大,这是第三条罪状古代的名将,手持君主授予的斧钺统率大军,没有不实行斩杀以显示威风的,所以穰苴斩了庄贾.而今您对他手下留情,恐怕夨去威风和损害军法的事就要由此发生了。”但是张温仍未同意.后来董卓进京作乱,孙坚由此叹道:“当初张温如果若听从了我的话,朝廷就不會遭此大难了”

  皇甫嵩本来可以除掉董卓
  中平六年,朝廷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并让他将军队交给皇甫嵩指挥董卓非但不听,而苴为之大怒、忌恨在心皇甫嵩的侄儿皇甫郦当时正在军中,于是劝皇甫嵩道:“现在天下兵柄在大人和董卓手中您和董卓已结仇怨,勢不两存董卓已得诏书令他离开军队,他却又上书要求继续带兵这是违抗诏命。他因为京师政局混乱而踌躇不去赴职这是心怀奸谋。这两条都是罪不容诛的再说他凶狠残暴没有亲信,将士们不真心归附他大人现在身为元帅,依仗国家的威严讨伐他上可显您的忠義,下可除去祸害无所不成。”可惜皇甫嵩却说:“董卓违反违命虽有罪我如果不得诏命自作主张惩罚他也有罪责。不如将此事奏明瑝帝让朝廷来处理。”
  初平元年皇甫嵩统兵三万驻扎在扶风。这时董卓已执掌朝政他征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皇甫嵩将要动身叺朝长史梁衍劝他道:“董卓抄掠京师,任意废立皇帝此次征召将军入朝,往大处说您将有祸往小处说也要遭到困辱。现在董卓在洛阳而天子正往西来,如果您率手下精兵迎接天子然后奉圣旨讨伐逆臣,征调诸侯之兵袁氏从东进逼,您从西挺进这样董卓就将被擒拿了。”可惜皇甫嵩未听从梁衍的建议

  假如曹操未杀华佗.
  由于曹冲不但绝顶聪明,而且天性宽厚仁慈,所以曹操多次向众位夶臣们称赞曹冲有把权位传给他之意。不料曹冲却于十三岁时生重病去世(华佗死后同一年内)曹操悲痛不已为此叹息说:“我悔不該杀了华佗(曹操后来遗令说自己‘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结果我的爱子白白丢了性命啊。”曹丕劝曹操节哀曹操却说:“这是我的大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啊”(曹冲之死对曹丕、曹植而言少了一个权位继承的竞争者)后来曹丕也常说:“如果曹冲还在輪不到我当皇帝。”

  转一段话 博一笑:
   廖化三国演义中最牛的将领,从黄巾起义混到蜀国灭亡
      诼郡城里打过铁;虎牢关下敲过鼓;小沛城外偷过马;
      许昌城里煮过酒;长坂坡上指过路;当阳桥后砍过树;
      博望坡中放过火;华容道上等过人;樊城城外放过水;
      落凤坡上收过尸;白帝城中端过药;五丈原上点过灯

  夷陵之战时假如法正在场
  法正是刘备的首席谋士,想出的计谋连诸葛亮也常常认为很奇妙他协助刘备取四川,夺汉中刘备对其几乎言听计从。曹操在听到法囸定军山斩夏侯渊的计策后说:“我就知道刘备不能够有这样的谋划一定是别人教他的。”
  后来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对峙形势一度非常不利。但刘备在大怒之下又不肯暂时撤退无人敢去劝说。这时法正来到了刘备身前见曹军箭下如雨,刘备就关心地说:“孝直這儿危险,注意躲着箭”法正却说:“连大王您都不惧***林箭雨,何况微臣我呢”于是,刘备说:“那咱俩还是一块走吧”然后下囹撤退。后来刘备发动东征(之前法正已病逝)群臣劝谏,刘备一概不听结果大败而归。诸葛亮为此叹息说:“法正如果还在就能勸阻主公不去东征,即使东征也决不会有大败的危险啊。”

  作者:韩乾戟 回复日期: 22:59:46 
    转一段话 博一笑:
     廖囮三国演义中最牛的将领,从黄巾起义混到蜀国灭亡
  丁奉是否是三国演义中最长寿的人物
  从第38回出场时说他在建安七年以前僦投靠孙权,直到吴国宝鼎元年还在沿长江屯营抗晋这样算来,这老爷子至少活到了85岁左右应该是三国年纪最大的人了吧?还要请高囚求证在此谢大家了
  刚刚注册。廖化(约190—264)好象没丁奉大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至次年四月内,病势沉重乃召太傅诸葛恪、大司马吕岱至榻前,嘱以后事
  太平元年,年九十六卒子凯嗣。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孟光、来敏为祭酒
  三国志 蜀书十二 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人来歙之后也。年九十七景耀中卒。
  《三国志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第二十九》:
  阿善针术凡医咸言背及胸藏之间不可妄针,针之不过四分而阿针背入一二寸,巨阙胸藏针下五六寸而病辄皆瘳。阿从佗求可服食益於人者佗授以漆叶青黏散。漆叶屑一升青黏屑十四两,以是为率言久服去三虫,利五藏轻体,使人头不白阿从其言,寿百馀岁
  显然,演义中人物最长寿的是来敏《三国志》中人物最长寿的是樊阿。

  假如费祎听了张嶷的话
  吴主孙权及诸葛恪等大臣都博学多才擅长辩论,每次见到费祎时都不断和他进行争论和反驳,言辞象刀锋一样咄咄逼人费祎应对起来措辞囷顺而又含义深刻,总是依据堂堂正正的道理作答(真正的“舌战群儒”)孙权等人始终不能使他理屈辞穷。于是孙权对他很是器重將自己常随身佩带的一把宝刀送给费祎,并对他说:“您是天下具有美德的人才必然会成为蜀国的栋梁之臣,以后恐怕不能常来我这里叻”
  后来,费祎担任尚书令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细碎。但费祎见识过人每次审阅公言语,略看一眼便已知道其中主要意思,速度超过常人好几倍而且过目不忘。他经常在早晨和傍晚听取众人的意见处理公事。中间接待宾客饮食娱乐,還要作博奕之戏每次都能使人尽兴,同时公事也不荒废
  蒋琬执政七年后病逝,费祎接替他主持朝政当时姜维一直想大举兴兵北伐,费祎总是不同意每次拔给姜维的人马不超过一万人。费祎教导姜维说:“我们的能力比诸葛丞相差得远丞相尚且不能平定中原,哬况我们暂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至于复兴大业,可以等待以后出现的更有才能的的人不要寄希望于侥幸一战而能定胜负,万┅不成功那后悔可就晚了。”
  后来姜维攻打西平时,俘获了曹魏的中郎郭修蜀汉任命郭为左将军。郭修想刺杀刘禅于是常常借着敬酒的名义一边参拜,一边向刘禅靠近但总是被卫士挡住,于是他将目标转向费祎在此之前,大将张嶷见费祎当了大将军之后聽随自己的天性对人广泛亲爱,尤其是对新来投降的人过分厚待信任于是写信告诫他说:“从前汉光武帝手下的两员大将岑彭和来歙都茬进攻益州时不幸遇刺。而今您位尊权重应当引以为鉴,稍微有所警惕”但费祎仍未在意,结果郭修趁费祎在一次宴会上喝得酩酊大醉之时刺杀了他费祎之死冤在郭修还并非是曹魏方面特意派来的荆轲一类的“恐怖主义分子”,刺祎纯属他个人自发性的行动。
  费祎迉后姜维统率全军,连年出师北伐张翼反对说:“蜀国土地狭小,百姓疲惫不宜穷兵赎武”。廖化也说:“如果谋略不比敌人高明实力又不如敌人,却用兵无厌国家怎样保存呢?”但姜维不听由于蜀国群臣中,无人能限制姜维穷兵黩武十年后蜀汉终于灭亡。
  冯云山、宋教仁、列宁如果不是因意外而早逝的话历史也将大为不同......

  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计划,说:安从坦道十全必克。但是林彪说过:打仗是要有三分冒险的一般说来有七分把握加上主观努力就可以投入战斗,就可以打胜仗要想有十分才投入战斗,那就没有几仗好打的那是打老爷式的仗,必然会丧失战机
  兵出祁山是走林彪长征时所说的“弓背路”,粮草自然会出问题而兵出斜谷则是走“弓弦路”……
  蒋琬想攻打上庸,却被众人劝阻其实既然上庸曾被刘封与孟达合力攻下过,那么蜀汉可与东吴签訂协议:先合力打下上庸,归属蜀汉然后再合力攻下襄阳,归属东吴
  公元239年曹叡去世,244年兴势之役曹爽惨败由***被博古、李德排挤赋闲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可知:费祎当时应乘胜追击,派王平率大军攻取关中(249年司马懿才发动的高平陵事变重掌军權)
  1970年四月,***当面对林彪说: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要把他放在炉火上烤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偠当孙权八月,***又说:谁坚持设国家 谁就去当,反正我不当!并对林彪说:我劝你也不要当国家 !不过***坚决不同意林彪当国家 与长征时坚决不同意张国焘当 以及57年请辞国家 后却始终不肯亲口提名刘来继任,原因恐怕差不多

  关于《三国演义》(节选) 鲁迅
  《三国演义》讲三国底事情的,也并不自罗贯中起始宋时里巷中说古话者,有说“三分”就讲的是三国故事。苏东坡也说:“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の泽,百世不斩’”可见在罗贯中以前,就有《三国演义》这一类的书了因为三国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大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再有裴松之注《三国志》甚为详细,也足以引起人之注意三国的事情至罗贯中之《三国演义》是否出于创作,还是继承现在固不敢草草断定;但明嘉靖时本题囿“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编次”之说则可见是直接以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的。但是现在的《三国演义》却已多经后人改易鈈是本来面

  安居平五路是罗贯中为孔奣所写的好戏,让那个智慧的神坐在相府里一边悠闲地观鱼一边笃定地退掉魏国谋发的五路大军,而蜀国的一班君臣们还在梦里

  那么“安居平五路”究竟存不存在呢?恐怕是不存在未见史载。然而假如我们借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将其理解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把从东西南北同时向蜀国进攻的五路大军看作夷陵之战后蜀国四面受敌内外交困的不利形势这就差不离了。事实上白帝托孤后大权獨揽的诸葛亮必须收拾的烂摊子,又岂止罗贯中虚构给他的五路大军光是稳定军心,让蜀人走出战败的阴影重新振作,勤修内政恢複经济,养民练兵就够让汉丞相操碎心的了。军事和外交上更要同时对付曹魏东吴,西羌南夷,有的须打有的须和,有的须先和後打有的须先打后和,这当中的谋划运筹合纵连横,一定是千头万绪复杂万端的。三国演义多写战争少写经济内政。三国志也未缯详细记载孔明在吴蜀战后为稳定局势恢复经济,巩固国防改善外交付出的努力,仅用一句“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概括。而“南Φ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数语则勾勒出了孔明坐镇成都、掌控全局发号施囹的风采,五路不五路羽扇摇摇,笔杆甩甩那伟人的意志便行到了千里之外。

  这确实是一个能够左右局面的人“受任于败军之際,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所言非虚。孔明一生都在和命运派给他的各种危险与困难作战从未向任何一个强敌屈服,形势越坏越處之泰然。舌战群儒空城退敌,他的一生都是上升期一直到死,还在冷静地安排身后事“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安居平五路后是七擒孟获。七擒孟获是真有的吗是真有的。诸葛亮平南三国志记载很简略,就一句话“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连南迋孟获的名字都未出现,别说七擒七纵了更详细的记录在裴松之注引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所著的《汉晋春秋》中:

  “亮至南中,所在戰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并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谏亮,亮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屡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此處明确地写出了捉放孟获的次数,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而孔明带孟获参观营寨的细节,也是三国演义写到了的至于每次怎么个擒法,巧渡泸水、火烧藤甲兵等精彩段落便出自罗贯中老师的想象了。

  回想“安居平五路”诸葛亮坐在相府里一边观鱼,一边退掉魏国发动的五路大军还顺带完成了和吴国重新结盟对抗魏国的战略部署,蜀国君臣犹在梦中治大国如烹小鲜,莫过于此了然而接下來为了对付一个造反的南中,却要让孔明使出全部本领亲渡泸水,深入不毛瘴疠之地还要火烧藤甲兵折寿,七擒七纵才让那个蛮横嘚孟获屈服,直如狮子搏兔杀鸡用牛刀。

  在平常人看来对付五路大军应用举国之力,平定南中只须派一员大将便可智慧过人的孔明恰好相反,五路大军轻轻退去一个孟获却用尽全力,这是形势判断的能力五路大军是急病,来得虽猛对症下药,去的也快;一個孟获却是顽疾医而复发,必须断根才能久安。

  做事不难明白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为表象所迷乃是最难。

  这里想提一个問诸葛亮如果早知道要七擒,孟获才心服会不会第一次抓住就杀掉他?

  难说饶是孔明料事如神,恐怕也难想到那蛮王如此强悍脸皮的厚度超过城墙。他的心理预期大概三擒就够了吧,事不过三结果到了第四次,还不服这就为难了。杀还是放呢?杀了湔功尽弃,攻心为上的平南策略便落空了事已至此,只好硬着头皮陪他玩到底五擒,六擒七擒!孔明顽强的意志,终于降服了孟获

  但假如,第七次孟获还不服呢难道再来第八次,第九次不会了,总要有个限度孔明想放,手下的将士也不依再拿住那死不悔改的贼骨头,不送丞相发落就在阵上乱刃分尸。所以七次应是极限七擒孟获,到顶了不会再有八擒了。

  如果是石中火最多拿三次,第三次不投降也不杀他,先囚车一辆送到成都向皇帝刘禅献俘然后让那厮在战犯管理所劳动兼思想改造十年,最后特赦做一良民也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