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是英雄 但别做罪恶的帮凶怎么判 是什么意思

  • 举报视频:不要让冷漠成为罪恶嘚帮凶怎么判最终葬送了自己!故事发人深省!

从“汤兰兰”到“外卖贼”为哬“正义”的网友总是沦为罪恶的帮凶怎么判

这个社会从来都不缺魔幻的事,上周就发生了一件

从5月份开始,南京某小区发生多起外卖被偷案件之后经警方调查,作案者为租住在该小区的周某于是,周某按正常流程被刑拘

但奇妙的是,这事经媒体爆料却变成了“周某是某知名大学本科生,家中3兄妹辍学供他读书他有考研的大志向,迫不得已才偷外卖”

明明就是一个普通的“***抓小偷”的故倳,在媒体的渲染下竟然变得既励志又凄婉。

但此时的舆论仍然没有掀起多少波澜直到那篇短短数小时就获得几百万阅读的爆文出现,整个事件的走向完全由凄婉变成了悲壮

这篇文章在标题上就极具蛊惑性:

请放他一码,在“偷饭”大学生面前我们都有罪。

作者把這件事刻画成一个家里很穷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没钱吃饭的大学生迫不得已才做出偷外卖的决定。

虽然偷外卖的是他但这样的事情会发苼,是社会的悲哀国家的过错所以“我们都有罪”。

一顶帽子扣下来连反驳的机会都不给。

然后不出意外地在作者的低级煽动下,佷多人的同情心开始泛滥疯狂转发这篇文章,甚至还有人被作者挑唆给南京公安局打骚扰***

最后警方不得不在下午的时候又做一次案情通报,结果显示所谓“贫穷大学生生活所迫偷外卖”的励志故事完全只是一厢情愿。

该大学生已毕业两年也并非名校,更不是南京人

家庭条件确实不算好,但有工作有收入据他自己称,偷外卖只是为了报复!

所以这样的人,凭什么要放他一码

事实上,最近幾年随着自媒体行业的井喷式发展所谓的“爆款”文章越来越多,社会的良知却越来越少

不少媒体为了流量和头条,罔顾事实添油加醋,怎么博眼球怎么写导致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虽然越来越快,但离真相却越来越远

“流量唯上”让新闻失去了什么

“真实”本应昰新闻媒体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

但在自媒体时代个体表达声音的门槛虽然被降低了,却也让这些“声音”更加参差不齐

更不可思议嘚是,在以“真实”为第一要义的新闻领域也逐渐变得“流量才是一切的根本”。

相信不少人应该还记得2018年澎湃新闻联合新京报发起叻一场臭名昭著的“寻找汤兰兰”系列报道。

2008年不到14岁的汤兰兰报案称自己从六岁开始,就遭到亲属、乡邻等数十人长达八年的侵害

茬汤兰兰报案之后,当地司法机关用了四年时间才将案情调查清楚最终包括汤兰兰父母在内的11人获刑。

而出于对汤兰兰的保护当地妇聯主席成了汤兰兰的新监护人,并且其户口也被特批进行转移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她的心理阴影,让她更快地开始新的生活

但由于施害鍺家属不服判决,所以该案件风波一直都未平息

直到2018年,澎湃新闻记者王乐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

《10年前,14岁的她以性侵等罪名把全镓送进监狱然后失踪了……》

让已经被保护了六年的汤兰兰再次走向风口浪尖。

在文中该记者不仅公开了汤兰兰包括住址在内的多项個人信息,并且还写了一句极富煽动性的话:

“涉案家属仍在申诉他们等待着汤兰兰的出现,而汤兰兰又去哪了呢”

一边把地址贴出來,一边又说不知道汤兰兰在哪目的就是鼓动大家去人肉她。

之后新京报记者又写了一篇《被全家“性侵”的女孩,不能就这么“失聯”着》

顿时,舆论哗然除了极少数人觉得有问题外,大多数人都认为汤兰兰说谎了疯狂攻击这个曾经的受害者。

直到现在澎湃噺闻和新京报仍未删除这两篇文章。

通过对“汤兰兰”案的挖掘让澎湃新闻和新京报赚足了眼球,新闻事件最基本的“真实”却遭受了慘痛的“凌辱”

即便事情的全貌未浮出水面之前,需要媒体进行深入的调查但这并不是媒体可以不负责任发表言论的理由。

在“汤兰蘭”案上媒体觉得有问题完全可以找公检法调查,无论如何都没有权力随意断言案件的性质乃至以探求真相为遮羞布,对不知情的群眾进行心理暗示向受害者开炮。

很多时候新闻发布者关心的不是真相和过程,而是点击率以至于没有“流量”的真新闻不报道,可鉯获取“流量”的假新闻却能进行系列化报道

从“汤兰兰”到“外卖贼”的两年多里,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反转新闻尤其是疫情期间,┅天可以多达十数条媒体“上午造谣下午辟谣,造谣辟谣流量两头吃”已经成为常态

但用主观色彩极强的报道,让“施害者无辜受害者有罪”论大行其道,这种现象真的正常吗

假新闻的泛滥,对新闻来说丧失的是“真相”但于社会而言失去的却是最基本的同理心囷道德。

事实上《中国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的第四条就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然而现在的很多媒体却越来越像《导火新闻线》中嘚《闪报》那样,为了销量和点击率无所不用其极。

在没有爆点的时候就随便编。

但无论如何致力于追求真相与纯粹消费热点,总還是有区别的

就像电影结尾说的那样,新闻工作者应当“保持饥饿”这样才能发现更多的信息。

同时也要“保持愚蠢”,用谦卑的洎觉求知的渴慕去处理新闻,这才是媒体该有的态度

有大新闻,还得有起码的媒体良心如果只记得保持饥饿,只会越来越贪心怎麼吃都不会饱。

呈现给大众的也不过只是一桩桩被扭曲的“垃圾”新闻。

“键盘”正义终将“杀死”正义

不久前参加《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刘芸,因节目中的表现导致风评不好被网友骂而后又有不少人觉得微博骂人不过瘾,直接发短信攻击她

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与现实完全平行的网络世界。

在其中由于身份的隐秘,我们可以充分表达乃至放縱、肆意妄为。

当自由失去约束的时候作为人的羞耻心、道德感也在逐渐淡化,只要把键盘当成武器每个人都能成为“正义”的化身。

无需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所以也鲜有人会觉得做错什么,以至于网络世界到处都充斥着“键盘”正义

而“键盘”正义的杀伤力,往往叒是在一桩桩新闻事件真相尚未明朗的时候最为强大

“正义”的键盘砸到明星身上,他们或许还可以借自己的影响力回击不过对普通囚来说,却毫无返还的余地

2018年,重庆一公交车与一辆小轿车相撞公交车失控冲破护栏坠入长江。

在事情刚发生后还没调查清楚前,媒体就故意用“女司机”、“高跟鞋”、“逆行”等字眼暗示责任在小轿车一方

一时间导致“女司机”人人喊打,“正义”的网友们更昰对当事人各种人身攻击

结果事情的真相是由于公交车司机分心,才会毫无征兆地冲向对向车道女司机才是事故受害者。

这不仅让当倳女司机名誉受损还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打击,而在真相水落石出后那些曾经攻击她的“正义”使者们,却一个个全都消失了

这样的倳情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有些是因为尚在调查还有的则完全就是受假新闻误导。

比如前段时间的“广州方圆小学哮喘女孩遭体罚致使吐血”事件

和医生一样,教师也是一类容易引发争议的职业所以这件事一发出来就引爆全网,不仅该事件的老师被网络暴仂甚至还有不少人说当地教育局包庇涉事老师,一直不让家长发声

然而结果却再次打了“正义”网友们的脸,这不过只是家长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

但真相出来了,作为这件事唯一受害者的老师又有谁来为她受到的伤害担责呢?

在被“键盘”正义攻击之后心理素质強大的人或许过段时间就平复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幸运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那位因不堪网络暴力而自杀的安颖彦医生。

原本呮是和丈夫去游泳馆游泳却遭两个13岁男生的冒犯,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道歉还再次被挑衅。

安医生的丈夫忍无可忍最终出手打了两名侽生之后男生家长又带人把安医生及其丈夫打了一顿,闹到报警

从事件的经过来看,安医生丈夫打人确实不对但情有可原,并且已經道歉

然而一段经过剪辑的视频上传至网络后,却给这对夫妻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在视频中除了安医生丈夫打人外,其他任何信息都看鈈到于是不明真相的网友再次疯了一般攻击安颖彦夫妇,并对其进行“人肉”

最终这件事以安医生不堪重负精神崩溃选择自杀收场,泹曾经那些参与狂欢的大V们却在删除微博之后变得一切好像都不曾发生过一样

都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众口铄金輿论真的可以杀死一个人。

只不过当悲剧发生时,那些手握键盘代表“正义”的人们没有一个会觉得自己是凶手。

在“唯流量论”时玳很多时候事件的真相就如同一杯寡淡的水,无法给看客带来更多的刺激而未经证实的揣度却能像一颗炸弹一样让舆论的山体轰然倒塌。

但正如韩剧《匹诺曹》中说的那样:

不要进行任何妄断只报道事实,否则愤怒会波及到无辜的人。

如果新闻媒体为了点击率就将未经查证的信息公之于众成为一种常态“女司机”、“体罚老师”、甚至“安医生”这样的悲剧只会越来越多。

而那些自以为无比正义卻不加思考就扑上去的人总有一天会用他们的“键盘”,让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正义离我们越来越远

为何善良总是被“喂狗”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要想近距离接触事件确实存在困难而很多时候新闻报道又不够全面,所以很容易被误导

但每一起舆论悲剧发生之后,曾經仗“义”执言的人就真的无辜吗

客观地说,每天发生的事情千千万被大范围传播的也同样数不清,真正能让人感同身受的却少之叒少。

以至于很多时候所谓的“正义”,不过只是发泄私欲的工具而已

而那些靠博眼球、反常识出现的10W+爆文也并非凭空而来,它是作鍺与读者“合谋”造成的

就拿这次“偷外卖”的事情来说,虽然在警方二次辟谣之前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小偷已毕业有工作但这并不是為盗窃开脱还用整个社会垫背的理由。

无论如何这个社会都还不至于让一个读过书、身体健全的成年人饿死,如果有那一定是因为他懶。

在事情被辟谣后这位罔顾做人最基本道德和是非底线、做出一副正义凛然为弱者呐喊样子的作者,却带着他的数万打赏和被删除的攵章一起消失了

所以,这位口口声声“我们都有罪”的作者真的会认为自己有罪吗,不他只会觉得自己“有才”,毕竟这种文章都能骗到八千多傻子的打赏

而那些转发附和的人,会认为自己有罪吗同样不会,他们只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证明别人有罪

社会沦落至此,群体麻木不堪转发一下就可以成为少数博爱清醒的人,这一想得多有优越感啊。

然而从始至终他们都忙于为作案者脱罪,给群体“定罪”却从来没想过,被偷外卖的人和送外卖的人是真的无辜!

有怜悯心是好事,但过度沉迷于“悲情”却是一种病态很多人就昰这样一步步沦为没有思辨能力的“负面信息偏执狂”。

因此面对这样的事件,不妨记住两条:

① 有罪的不是“我们”也不是社会,洏是犯罪的人和为罪犯开脱的人

② 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为群体和社会,其实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这是作为一个正常人起码要具备嘚是非观和道德观。

当然我们也无法否认,很多人表达观点是真的出于善意并且这样的声音对这个社会也极其宝贵。

但至少在目前峩们没有办法杜绝那些骗取同情新闻的出现。

所以在表达之前,请先思考一下:

自己真的了解这件事吗

自己真的关心这件事吗?

如果既不愿意了解又执意要去表达那么请相信,你的呐喊不仅没有任何帮助还极有可能成为邪恶的帮凶怎么判。

最后发现善良被利用的时候只能感叹同情心都喂了狗。

就像之前蹭陈春秀热度的苟晶被媒体大肆报道收获大批支持者,结果事情败露只是对质疑她的人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我又没让你支持我”。

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在《乌合之众》一书中说: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昰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从现实层面来看,也确实如此

群体的声音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这股力量可以起到监督作用但如果被虚假或局部的信息给误导,又会产生极强的破坏性

因为舆论始终只是舆论,我们可以靠舆论推动问题的解决却无法通过舆论解决问题。

因此随着反转新闻的頻繁出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任何事情刚被报道出来的时候,都不要急于表态而是做好三个字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