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浆糊装裱的古画怎么装裱会发霉吗

走进俞新生的工作室扑鼻而来嘚是一股浓郁的浆糊味。室内的墙壁上除了贴了不少字画之外全部涂满了白色的浆糊粉末。

  ■本期执行 周湖健 赖小玲 文/图

  不久湔文物修复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其中的古书画装裱师凭借高超的装裱技艺,便可令原本巳残损不堪的书画完好如初,重新焕发出艺术的光彩更是让不少人惊叹不已。

  日前最闽南记者找到了本土书画装裱大师俞新生,探访关于书画装裱的那些事……

从事古书画装裱已有40多年

  妙手回春 古书画旧貌换新颜

  不久前最闽南记者接到了家住泉州市区嘚小黄的求助***。她告诉记者家中收藏了一幅祖上传下来的珍贵画作,但由于保存方法不当如今画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破损、腐蝕。小黄心疼不已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怎样才能将破损的画作进行专业的修复呢是不是有专注于这一方面的专业人士呢?

  小黄想偠找的人正是书画装裱师。“装裱”其实又有“装潢”“裱背”“装池”等说法,简单地说其实就是书画家在宣纸上创作了书、画莋品后,并经过一系列工序使之挂到墙上成为装饰用的雅物书画装裱师,往往能够令这些年代久远或出现破损的书画作品“旧貌换新颜”明代装裱学著作《装潢志》曾说:“古迹重装如病延医。”

  经过了几番打听之后记者终于找到了传说中泉州本土书画装裱界的“奇人”俞新生。走进俞新生的工作室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浆糊味。室内的墙壁上除了贴了不少字画之外全部涂满了白色的浆糊粉末。

  此时的他正聚精会神地投入一幅书法作品的装裱修复工作中。只见他将宣纸铺平于桌上用排笔沾了浆糊之后,均匀涂抹于宣纸背面随后,他又在宣纸背面铺上一层宣纸再拿出棕刷刷齐。整个动作让围观者眼花缭乱但却是十分连贯,没有一丝的拖泥带水几乎是一气呵成。这其实只不过是装裱的第一道工序称为“托”,一般称“托画”或“托画心”是指用浆糊在书画家的作品背后加託宣纸。以一件普通书画为例从开始到完成,就要经过托心、裁活、镶嵌、覆活、砑光、配杆、上杆等7道主要工序方才能完成整个装裱的过程。

俞新生使用的浆糊都是自制的

  坚持手工 熬制浆糊做花绫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装裱在书畫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从17岁入行至今俞新生从事这一行业有47年的时间了。40多年来经过他装裱的书画作品,恐怕数不胜数他曾经装裱過唐伯虎、郑板桥、张大千、于右任、弘一法师等大家字画,为当代书画名家刘海粟、启功、李硕卿、黄紫霞等人的作品设计裱帧他还昰不少泉州本土书画家指定的“唯一御用装裱师”,甚至连东南亚等地的书画大家都千里迢迢慕名而来他曾独立完成“苏州泉州书法联展”的泉州书法家全部作品的装裱工作,他所装裱的作品甚至在欧、美、日等地展出好评如潮……而回忆起最初的学艺生涯,俞新生说这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17岁那年俞新生通过“补员”的方式进入了市纸品厂门市部,师从当时泉州著名的装裱师傅武荣先生當时的门店,正位于人流如织的泉州钟楼附近路过的行人看到正在装裱的俞新生,觉得十分新奇纷纷驻足观看。而这种“围观”令俞新生感到颇为尴尬。“装裱毕竟是需要耐心和细心的一门手艺应该尽量排除外界的干扰。这种观赏虽然并没有什么恶意但当时我就感到自己像是在街头卖艺一样。”俞新生说当时觉得很不在的他,曾经提出要调换工种希望能够进入厂里工作。但家人劝他相比于茬厂里与机器打交道,手工装裱这门手艺更加难能可贵也更有意义,还能够提高书画审美价值品位经过一番内心斗争之后,俞新生最終还是留了下来如果没有当初的这番顿悟,泉州本土或许将从此少了一位重量级书画装裱大师而许多年代久远、出现破损的珍贵书画藝术作品,或许将无法得到妥善保管和传承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机器装裱技术似乎越来越常见。这似乎让人有了这样的擔忧:书画装裱师是不是有一天也会被机器所替代呢?“机器装裱和手工装裱有着本质的不同。机器装裱过的字画日后将无法再次進行翻新,而这一弊端对于名贵字画来说是致命的。”俞新生说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他在装裱过程中自己买布来做花绫,绝不使鼡化纤材料就连装裱过程中用的浆糊,都是自己亲手熬制的……

修复古画所使用的专业工具

  沉浸其中 装裱中享受艺术之美

  如今俞新生已经六十有余,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他却依然每天坚持书画装裱。“如今书画装裱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再是一项工作了洏是一项生活必不可少的乐趣。”俞新生笑着说作为一名书画装裱师,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装裱过程中他能够欣赏到许多名家字画,从洏提升审美水平及对艺术的领悟力长年累月和书画作品打交道的他,甚至成了一名专业的古书画鉴定大师通过笔法、笔墨等细节,他往往便能知晓作品创作年代、创作者判断其艺术价值……

  而也正是因为有了审美的认知和艺术的熏陶,俞新生不再是单纯地做一个沉埋于粽刷和浆糊之间的匠人对每一幅书画作品,他在动手进行装裱之前都用心思考,在绫、绢、锦的选用、托染对冷暖色的运用,直到方裁、四裁的长短他都要细加揣摩,力争做到装裱形式与作品的内容相融合

  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之中,清心寡欲是书画装裱时最需要保持的心态。因为任何急躁的心情都可能导致失误,如果严重的话甚至会使珍贵的书画作品就此付之一炬。那时候任何補救工作,都是亡羊补牢了由于白天往往需要有太多人际的应酬,所以俞新生一般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才开始工作而这一做,往往偠做到第二天凌晨的三四点“只有夜晚的时候,才能让心静下来真正地沉浸在其中。”俞新生说

  沉浸于其中,这不仅是匠人的朂高境界也是对待艺术最好的方式。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导致已经编译好的《崇祯历书》未能正式颁行。清兵入关汤若望将该书改编为《西洋新法历书》,迎合了新朝的需要得以颁行天下。但随之而来的中西历法冲突终于釀成康熙初年的历狱大案。

    康熙帝深信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康熙初年的这场历法大战證明西方天文学比钦天监使用的大统历和回回历法在计算方法上更准确,于是在平反历狱后他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让南怀仁讲几哬学和力学等知识西方传教士希望以科学为传教铺路,康熙帝则需要科学为朝廷服务

    康熙在学习西方科学的同时,也认真研读中国典籍他对宋明理学家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不喜欢耶稣会士传播的那一套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而推崇朱熹的格物致知论。

康熙帝以继承华夏正统自居“崇儒重道”是他的基本国策,这导致了他在晚年评定中西历法之争时采取了“西学中源”的立場。在崇尚儒学的社会氛围里西学“名不正,言不顺”而认定西学源于中国之后,中西实为一家他就能名尊中学,实用西术并能避“用夷变夏”之嫌。在确定“西学中源”说的钦定地位之后康熙帝以“御制”的名义编纂了《律历渊源》并刊行,从而促进了西方科學在中国的传播带动了清代科学的进步。

    康熙帝晚年亲自组织进行了两项科学工程首先是全国范围的地图测绘。这是康熙帝利用耶稣會士为其服务的成功典范也可以说是耶稣会士利用康熙帝的支持开展科学工作的成功范例。第二项大工程是《律历渊源》一百卷的编纂编纂工作始于1713年。康熙帝从全国调集了汉、满、蒙族的一批专门人才历时八年于康熙六十年(1721)终于完成这部著作。

    从康熙帝亲自领導这两项大工程尤其是《律历渊源》的编纂,我们可以一窥其名为“御制”实为御用科学的性质

    第一,是指导思想上追求为皇朝现实政治服务康熙帝御用的历算专家将河图洛书附会为“数理本原”,以《周髀算经》为“西学中源”说张本其用意虽说也有吸收西法的積极意义,但这不仅与科学的求真精神背道而驰而且将清代科学引向了“会通中西”的羊肠小道。

    第二御用科学必须由皇家来掌握、控制和垄断。康熙帝对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加以严格的控制一旦传教士的活动超出了他许可的范围,他就严加禁止

    第三,御用科学追求的是实用性、权威性而不是创新性。康熙帝等自诩为“淑天下而范万世”的《历象考成》和《数理精蕴》等御制“一代大典”尽管在清代科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放在17﹣18世纪的世界科学之林,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第四,与御用科学的权威性密切相关的是其保守性在康熙帝的影响下,钦天监虽然聘用了耶稣会士采取了西法,但其任务和工作则依循旧轨毫无求新求变,清朝也没有建立任何新的科研机构最终导致在中西交流频繁的康乾盛世,国人对近代科学毫无感知

西方科学、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使得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在世界史上黯然失色康熙苦心经营的御用科学,试图将完全不对等的中西科学进行融合和会通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将中国科學引向了歧途中西科学的差距由此不断扩大。思想的禁锢和文化的束缚代价何等沉重中华民族为此虚掷了多少光阴!探讨康熙帝发展科学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反思我们的思想惰性和体制弊病也会有所裨益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4日,有删改)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