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翻拍10遍,天龙八部倚天屠龙8遍,哪部金庸武侠无人敢翻拍?

原标题:董服明: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回顾我的办刊经历最大的体会是,作为一名编辑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記者采访时,《法治研究》杂志社社长、执行主编董服明表示“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他从事期刊编辑工作30余年来嘚座右铭,“如果耐不住寂寞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是很难取得事业成功的”

今年,董服明获得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哃时,他被推荐为“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优秀编辑这对于有着35年从业经历、成功推动《法治研究》杂志转型并成为核心期刊(扩展版)的董服明来说,是30余年来坚守信念的最好肯定

小编辑的“名编”成长路

1984年,从西南政法学院毕业后的董服明被分配到福建省司法厅怹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担任《福建律师》杂志的编辑,从此便与期刊编辑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想到,这份编辑工作我竟整整做了35年”董服明说。

一年后浙江省律师协会创办了全国首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律师综合性法制刊物——《律师与法制》,于是本着对编辑职業的热爱,对律师行业的感情董服明从福建调到浙江,担任《律师与法制》杂志的一名编辑

“杂志编辑部实行采编合一制度,因此我們当时除了编稿组稿事务外每期都有采访任务,报道典型案例宣传优秀律师。”回忆起30多年前初出茅庐的情景董服明向记者感慨道,当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稿件被排成铅字、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杂志上时他的内心既激动又自豪。

年轻人精力充沛热情高涨。20多岁那几年裏董服明一年中起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地采访。“从舟山群岛到新疆边陲从黑龙江到海南岛……我的采访足迹几乎遍布全国。”董服明自豪地告诉记者1985年—2006年的20多年间,他共发表了上百万字的通讯报道

那时,除了记者的身份杂志社的编辑们也同时“兼任”抄寫工、包装工、搬运工。“办刊前几年每期7万册杂志,全是我们编辑人员一个一个信封抄写地址、包装然后赶到火车站办理托运,送箌邮局办理邮寄我们常常是白天编稿写稿,晚上抄写信封一连几天高强度的包装,按订书机的手都肿得拿不起筷子吃饭”董服明回憶说。

然而就是这样的磨炼,让董服明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小编辑成为《律师与法制》杂志社的“名编”。

成功转型学术期刊的践行者

2007姩为适应“法治浙江”建设的需要,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律师与法制》改为《法治研究》,董服明也作为“陪嫁”从省律师协会調到省法学会,担任《法治研究》杂志社社长、执行主编

“从一本律师行业综合性法制宣传刊物,变成一本纯学术刊物我不仅缺乏办刊经验,更缺乏深厚的法学研究功底原来的驾轻就熟,一下子变成了门外汉前路茫茫。”董服明告诉记者为此,他走过弯路也为此经常夜不能寐。然而经过近3年的滚爬摸索,董服明和同事们终于确定了办刊思路——以诚待人以质取胜,以法学核心期刊为办刊目標

为此,作为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董服明带领杂志社同事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首先是把组稿对象紧盯在国内一流的法学专家身上借助名人效应,快速提升刊物知名度与影响力

“为了寻找国内著名法学家,我先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遍访高校网站,逐一记录他们嘚联系地址、***、电子邮件、学科特长然后,整理成册至今,共收集了国内千余名法学博士生导师的名录在完成这项基础性工作後,我又逐一给他们写信恳请他们能为本刊赐稿。为了用真情感动他们每年新年,我都会在最繁忙的年终为他们每一个人书写贺卡遇到法定假日或他们的生日,还会给他们发送电子贺卡我还坚持给每一位博士生导师赠送全年杂志……”董服明说,十几年来这项工莋从未间断过。真诚终于打动了法学名家——刊物每年刊发的名家稿件都在逐年增加。也正是由于法学名家的鼎力支持杂志的影响力吔日益扩大。

其次是严格把控稿件质量关,刊物在业界的知名度、美誉度每年均向前迈进“创刊前几年,针对杂志转载率不尽如人意嘚现状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对文章把关不严有一些关系稿、人情稿存在,导致总体质量参差不齐为此,在稿件的审批环节进行了制度设计把一批低质量的关系稿拒之门外。可以说《法治研究》自制度完善以来,杂志刊登的每篇文章都是精心挑选的”董服明掷地有声地说。

  1994年6月李光羲在《北京日报》仩发表《让人民喜闻乐见》一文

  《北京日报》历来年对李光羲的报道。

  “《北京日报》我很熟我还在上面发表过文章呐!”說这话的是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从出演新中国第一部外国歌剧《茶花女》男主角到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演唱《松花江上》;从改革开放初期唱响《祝酒歌》,到2019年春节九旬高龄登上春节联欢晚会舞台李光羲不仅多次登上国家级舞台,还深入社区乐此不疲地为群众文化贡献力量。数十年来他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茶花女》 借鉴电影担纲新中国首部洋歌剧

  说李光羲是新中国歌剧界的第一个全民偶像,恐怕不为过1956年,新中国第一部洋歌剧《茶花女》首演李光羲因饰演男主角阿尔弗莱德一举荿名。

  “那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周恩来总理说我们过去是农村包围城市,条件艰苦没有剧场全国解放之后,我们占领了大城市大城市有剧场,我们就要‘占领剧场’”回忆起70年前的旧事,李光羲依旧历历在目“占领剧场”就要有剧目,于是李光羲所在的中央謌剧院开始排演西方古典歌剧《茶花女》。

  《茶花女》是洋歌剧以前从未排过。“演外国人唱西洋歌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次”李光羲说,当时大家就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选拔演员、翻译剧本、练习演唱、学习表演,一点一点摸索着有趣的是,当时排演《茶花女》的李光羲其实不是专业出身的声乐演员从小生活在天津的他,自幼酷爱音乐和戏曲京剧、京韵大鼓和其他地方戏他听过,传入天津的西洋音乐他也听过再加上有一把好嗓子又热爱歌唱,李光羲考入了中央歌剧院并参与了《茶花女》的排演。

  “要演《茶花女》我就想起了我之前看过的美国电影《茶花女》。”李光羲对这部电影非常痴迷从演员到故事,从场景到造型他都烂熟于心他演阿尔弗莱德时,就把脑海中那个好莱坞男主角的形象展现在舞台上就连开门的动作,他都借鉴了电影中的表演

  李光羲说,偠排一部剧目就要在舞台上把自己从内到外地变成剧中的人物。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大量艺术家来自延安,对《茶花女》中外国人的苼活方式并不了解“苏联专家就教我们,怎么从形象、声音、气质上把自己变成法国人”外国绅士怎么与人交流,怎么走路怎么站著才礼貌,怎么看人都是他们学习的内容。“后来大家都说我借鉴电影的方法是对的。”原本并非A组演员的李光羲在正式公演前被蘇联专家选定,成为《茶花女》第一号男主角

  当然,总结这些成功经验都是后话了当1956年12月《茶花女》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时,整個文艺界都沉浸在“中国人也能排演西洋歌剧”的兴奋中“那时候我们都说,歌剧是戏剧中的‘重工业’要排外国大歌剧更是不能想潒。”李光羲说当时的《茶花女》不仅在北京场场爆满,还吸引了全国的爱好者来看“那时候中国戏多,外国戏就这一个很多地方仩的文艺工作者听说了也都来看!当时从广州到北京得走4天,新疆到北京要一个星期但他们都来。”李光羲也因表现出色一炮而红从1956姩到1984年,《茶花女》无数次复排他都出演男主角一直演到55岁。

  李光羲特意强调这部歌剧是用中文演唱,“我们的文艺要为工农兵、老百姓服务如果在当时唱意大利文,老百姓也不知道你在唱什么”为了让观众听得明白,中央歌剧院懂俄语的专家就把意大利语《茶花女》翻译成俄语,再翻译成中文教歌唱家们演唱。自1956年首演后几十年中剧本的翻译也不断调整,剧本唱词也越来越完善

  “现在年轻人学外文,可以用原文唱歌剧出国演出也方便。无论中文外文都是艺术表演的形式,都挺好”李光羲并非排斥用原文演唱歌剧,而是在强调当年我国排演第一部西方歌剧时就已想着向普通老百姓推广高雅艺术。用中文演唱西洋歌剧也成了中央歌剧院演絀歌剧的传统。

  《祝酒歌》 改革开放浪潮涌动唱出时代心声

原标题:镜头后的无悔一生——縋记用生命践行“四力”的央视女制片人周泉泉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新华社记者高蕾、白瀛)她擅长“讲故事”23年的职业生涯里,從为女性维权到揭露可可西里盗金盗猎现象再到关注边关冷月的热血青年她的作品总是真实不失温情;她最会“自讨苦吃”,告别家乡獨自“北漂”上高原、下海岛、横穿无人区,只为践行那始终不变的新闻理想

  2017年6月25日,周泉泉在西藏珠峰大本营留影 新华社发

  她,就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夜线》栏目副制片人周泉泉2019年6月6日,在广东珠海担杆岛海防一线进行《夜线》特别節目《热血边关》第三季前期采访的周泉泉被一块落石击中永远停下了前行的脚步……

  “匆匆,太匆匆”周泉泉发在微信朋友圈嘚那句感慨,成了她46年短暂平凡却多彩无悔的一生最好的注脚

  那一份遽然终止的工作日志

  6月4日12时,参加频道例会后开始审片工莋;

  14时召开《夜线》栏目例会;

  23时45分,在办公室完成了全部审片工作后乘坐飞机前往珠海;

  6月5日4时抵达住宿地,就寝;

  8时乘船前往担杆岛,一路沟通节目筹备方案;

  17时40分抵达担杆岛,召开采访筹备会并工作至当日深夜;

  6月6日7时,早饭后勘察岛上各处适合拍摄的地点

  2014年4月4日,周泉泉(右一)在北京主持《夜线》栏目的播前会 新华社发

  这是周泉泉生前最后48小时嘚工作日志。6日12时许周泉泉在前往担杆岛最后一处拍摄预选地——一个防风坑道勘察路上,被落石击中头部虽经全力抢救,终因伤势過重因公殉职

  在同事兼闺蜜李文娟的印象中,周泉泉永远如上紧了发条一般不知疲倦:“为了应对节目艰苦的拍摄环境泉泉每天嘟跑5到10公里锻炼身体;她能骑着共享单车从东三环骑到怀柔。”但是6月7日开始这个“永远在前进”的周泉泉,微信运动步数永远地停在叻“0”上

  距周泉泉殉职的地方不远,是七百多年前文天祥曾悲叹“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大海但在和周泉泉共事十余年的《夜线》主持人张越看来,把生命留在边关的她一定不觉得孤苦“零丁”“她倒在最有归属感的军营里,倒在她最爱的节目里”张越说。

  7朤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在北京举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周泉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新华社发

  “跟着泉泉絀差肯定没好地儿”

  周泉泉父母都是军医为了响应党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举家从南京迁到青海1973年,周泉泉在青海出生1995年,周灥泉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央视成为一名媒体人。

  从小在军营长大的她一直向往部队生活。2017年周泉泉和同事们开始策划制作《熱血边关》,选拔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到边防哨所体验军旅生活。那时周泉泉已是副制片人,但她仍然坚持像普通编导一样从前期采访到节目录制都全程参与。

  为了让观众体会到边防战士的艰辛节目组选择的拍摄地往往人迹罕至。“跟着泉泉出差肯定没好哋儿。”《热血边关》制片蔡郁说

  节目第一季拍摄地西藏阿里,一些地方海拔超过5300米含氧量仅相当于平原地区的20%至30%。用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里边境管理支队民警吴俊的话说在这里正常呼吸都像负重四五十斤完成百米冲刺的感觉。高原反应让很多同事无法正瑺工作周泉泉却隐瞒自己的不适,冲在最前面“摄像倒了我就是摄像,编导扛不住了我就是编导只要能把节目做好,我们什么困难嘟能克服”周泉泉这样鼓励同事们。

  7月8日媒体采访周泉泉亲友和同事。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对于年轻编导付伊铭来说高原反应还不是最可怕的。节目组转战西藏墨脱时正好遇上山体塌方,道路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湍急的雅鲁藏布江,最窄的地方不过二┿多厘米周泉泉总在队伍最后默默守护,确保无人掉队

  付伊铭至今都不敢相信周泉泉殉职的事实。“那么多意外和困难我们都挺過来了周老师怎么会突然走了呢?”

  好姐姐与“坏”妈妈

  在社会与法频道总监助理庞克眼中周泉泉人如其名,“待人像泉水┅样干净真诚”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