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哪个版本最好1957高清中英字幕版

[凤凰知道]每个国家都该有一部自己的《十二怒汉》


【导语】  最近,在《复仇者联盟2》占领的电影院里,国产电影《十二公民》傲娇地活了下来。尽管排片少得可怜,票房也没有亮眼的成绩,但这部翻拍自《十二怒汉》的电影在社交网络上得到了出人意料的好评。


  自从1957年西德尼·吕美特拍出《十二怒汉》以来,已经出现了多个翻拍版本:1997年,美国人自己就翻拍了一次;1991年,由三谷幸喜编剧的《12个温柔的日本人》成了一部轻喜剧;而2007年,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的《十二怒汉:大审判》,成为原版之外最成功也是最知名的版本。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版《十二怒汉》比想象中来得早,不仅因为中美司法制度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也因为翻拍《十二怒汉》电影本身就是难度极高的工作。在《十二怒汉》中,只有一个封闭空间和十二个人,所有的表达只能通过演员表演和台词来展现出来。这对编导演的功力来说,都是巨大挑战,不过,也正因为该片的这一特点,电影更能通过不间断的人物特写,展现人性的丰富、诡谲和光彩。
  有人说,每个国家或者民族,到了一定阶段,都可以用一部自己的《十二怒汉》来审视自己,自省也好,自黑也罢。

●1957年,《十二怒汉》表现法律精神对偏见的胜利  提起原版的《十二怒汉》,有太多耳熟能详的事情:35万美元的拍摄成本、19天的拍摄、至今仍排在IMDB第7名,改编电影三次、改编舞台剧无数。


  《十二怒汉》讲了一个陪审团的故事,一个贫民窟的孩子被控诉杀了他的养父,有两个证人提供了看起来很确凿的证据,最后法官把案子交给12个陪审员,让他们来决定是否给这个孩子定罪。舆情沸腾,千夫所指,看起来案子没有太大讨论空间,12个陪审员11个人当即认为有罪,只有8号陪审员觉得要讨论一下再做决定,而随着讨论推进,案情逐渐明晰,原本确凿的证据开始出现疑点,最终大家一致表决——“无罪”。
  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1954年,编剧瑞吉诺·罗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真实案件创作了电视剧《第一工作室:十二怒汉》的第七集。后来,好莱坞巨星亨利·方达看到了这个作品,买下版权并邀请西德尼·吕美特执导。
  这部黑白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首先得益于影片本身的“好看”,虽然大多数时间只有一个场景,且仅通过对话推动剧情,却通过思辨与逻辑、悬念与反转,构建出了紧张的节奏与十足的张力。
  不过,这部电影在1957年上映时,票房并不好,在次年的奥斯卡上也未获青睐,但它却在现实生活中引发强烈反响,成为影史经典。《十二怒汉》的伟大意义首先在于普及了美国司法制度中“排除合理怀疑”、“疑罪从无”的司法精神,其中一段关键的台词,至今听起来仍然振聋发聩:
  “我们来这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肩负着重责大任,我一直觉得,这就是民主社会的优点,我们……该怎么说呢?我们被通知,我们收到信,被通知要来这里……决定一个跟我们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没有罪,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都拿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那就是我们的国家能这么强大的原因。我们不应该把这件事跟私人的感觉扯上关系!”

而在1957年前后的美国,麦卡锡事件刚刚过去,社会上因为左右思潮形成的对立情绪与偏见还远未过去。在《十二怒汉》中,一边是出身贫民窟的边缘少年,而另一边是出身各异、文化教养不同的陪审员们,这一戏剧设定下,也直面了美国社会当时最现实的问题。


  原剧编剧瑞吉诺·罗斯已于2002年去世,他的儿子在2012年接受一个关于他父亲的采访时说:“我希望今天的人依然能从这个故事当中学会如何包容和宽恕,学会与人类的偏见本性抗争,而不是与之沉沦。”
  对于这部经典电影,美国人在1997年进行了一次翻拍,除了改成彩色,其他出入不大。

●1991年,日本版选择用喜剧讽刺国民性  1991年,日本国民编剧三谷幸喜操刀剧本,拍出了《12个温柔的日本人》,原本严肃的戏剧文本,变成了富有日本特色的轻喜剧。


  日本版是所有翻拍版本中变动最大的:案情本身被替换,推理过程从原来的“有罪--无罪”变成“无罪--有罪--无罪”;出现了女性陪审员。片中12个陪审员讨论的案件是,一个20出头年轻貌美的女孩,面对酗酒无业前夫的复婚请求,两人在路边发生了争执,一辆卡车开过来,将前夫撞死,司机和路边的大婶都作证是女孩故意将前夫推向疾驶来的卡车,但法官倾向于认为女孩是出于防卫,应判无罪。三女九男组成的陪审团,要就此事进行讨论。
  在三谷幸喜改编的剧本里,愤怒不见了,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将日本“升斗小民”的面貌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讽刺了一把日本的民族性。比如几个陪审员为了寻找观点支持,可以拉帮结派;出于内心的不平衡,报复性地喊出“就算她有罪,我也投她无罪”;还呈现了日本民族性的突出一点,过于重视细节而忽略主题。
  《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被评为1991年日本电影旬报十佳影片,2006年又推出了舞台剧版。

●2007年,美国司法故事有了俄罗斯灵魂  在所有翻拍版本里,2007年俄罗斯导演米哈尔科夫执导的《十二怒汉:大审判》获誉最高。


  米哈尔科夫将故事背景放到了俄罗斯自己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作为被告的男孩来自车臣,他被指控杀掉了作为俄罗斯军官的继父。车臣问题一直俄罗斯心病,在尖锐的民族问题下,12个“愤怒”的俄罗斯男人,要来争论车臣男孩该不该杀。
  起初大部分陪审员坚持认为源于宗教、民族和战争的仇恨是不可逆转的,但随着案情的抽丝剥茧人们发现,俄罗斯族父亲因为友情而收养车臣族好友的孩子,超越民族和宗教的爱让故事厚重悲情;而最终谋杀被害人,试图将罪名嫁祸给孩子的却是俄罗斯房地产商,富豪阶层。这个真相让故事超越了民族和宗教冲突,将视线聚焦到俄罗斯当前剧烈的贫富阶层矛盾上。
  真相澄清了,但故事却没有结束。米哈尔科夫自己饰演的2号陪审员说,被告无辜,但是,他在监狱里远比放出去活得久。他无亲无故,没有人在乎他的死活;而且,真凶会想办法弄死他……他还建议“我们找律师、找检察官、走后门、用各种方法找到真凶,然后再把这个孩子放出来……在这之后,更要对这个孩子负起责任,考虑到他今后的生活……这个责任应该由我们陪审团这十二人来担负”。

也就是说,他们得用非程序正义的方式去对抗非正义的现实。最终一号陪审员,富有同情心的艺术家,也是前军官,收养了这个孤苦无依的孩子。而电影最后的字幕则把法律讨论推到了道德边界:“法律至高无上,但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2015年,中国版研究十二个中国人可不可以好好说话  《十二公民》的导演徐昂说,他想翻拍《十二怒汉》的时候,从部门领导到发小儿,都劝他放弃,理由很简单,在一个没有陪审团制度的国家拍“陪审员讨论案件”,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终,导演徐昂选择把故事的背景从真实的法庭搬进了大学法学院,设计了一场关于西方庭审课程的考试。10个不同背景的学生家长,外加拉来充数的学校保安和小卖店老板,勉强凑齐了12个陪审员的配置。他们要审判的嫌疑人是一个被收养的“富二代”,他被怀疑杀死了穷困的生父。除此之外,《十二公民》的剧情基本照搬原作。
  不过,导演徐昂说,没想拍法律戏,就想拍12个中国人坐一块儿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编剧韩景龙说,他在北京街头角落,常常看到激烈争辩,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但往往争论的主题都会跑偏,与争执的源头没有太大关系,人身攻击、相互歧视等等,到处都是火药桶。
  于是这一幕被搬进了电影里:靠收房租为生的北京大叔懒洋洋地唠叨着外地人太多事儿,头上抹着发蜡的地产老板不满意地拍着桌子嫌人“仇富”。韩童生扮演的出租车司机着急回去拉活儿交份子钱,张罗着大家赶紧投票走人:“你说学西方法不是有病吗?西法西法,能往咱东方人身上用吗?学了半天不及格,还影响将来咱孩子在中国找工作,这有逻辑吗?”只有何冰演的8号陪审员在小声强调“面对证据”、“好好说话”,但当其他人频繁跑题,他的愤怒终于也爆发了,他开始怂恿其他人抵制沟通:“您甭跟他说话,他什么都听不见。”
  和《十二怒汉》的经典主题一样——面对偏见。《十二公民》中陪审团是假的,但讨论的问题却是真的,穷人与富人、父亲与儿子、北京人与外地人……当下社会各种矛盾在故事设定中凸显出来,电影力图让人静下心思考当下社会由偏见所造成的不公。

这段时间的新闻印证着电影:男司机当街暴打女司机,爱狗网民人肉打狗男子。社会里解决分歧的办法一再呈现为强者对弱者的暴力。《十二公民》邀请人们坐下来,学习倾听对方尊重反方言论,按照会议规则通过说理和表决,来解决争议与分歧,就是这部电影在当下的意义。因此也有人将《十二公民》比作是中国电影版的《罗伯特议事规则》。


  的确,《十二公民》算不上一个完美的电影,有着模拟法庭的“先天不足”,有着浓重的话剧舞台腔,某些情节也出现“妥协”。但精彩的台词和老戏骨们的演技,使这部片子本身足够好看。
  专栏作家潘采夫评论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影片,同时也是一部理想主义影片。在这个五月,当你为“暴打女司机”获得大量支持而心生绝望的时候,《十二公民》会让希望潜滋暗长。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第九号怒汉的人物性格分析

  《十二公民》主要内容是一个富二代被指控在出租屋杀死了赌博酗酒抛弃自己的亲生父亲。围绕这个案件,十二个陌生人要组成陪审团,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内,达成一致意见:有罪或无罪。根据法庭和新闻提供的信息,十二个陪审员出现了11:1的有罪判定。然后故事自此开始转折,一个人说服十一个人,最后完成了12:0的大逆转。

  电影翻拍自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影片,因为其神一般的故事这个电影被先后翻拍过好几次。回顾这部影片,黑白的画面,那个年代特有的打扮以及谈话内容,无一不表现出浓浓的时代气息。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法院的镜头把观众直接带入故事中。接下来在空间不大的讨论室内,每个人都在和身边人浅浅地搭话,聊着一些无关的事情,语气里带着那个年代的美国人特有的骄傲。随后工作人员将门锁上,在封闭的空间和炎热阴暗的天气中,讨论开始。一桩看似证据确凿的杀人案件,投票表决为11:1的紧张情况,由一个搅局者所发起的合理怀疑。其他人从最开始的反对到渐渐被说服,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奇迹地变成了12:0。每个人的“怒”充斥着讨论的整个过程,剧情紧张,跌宕起伏,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推理元素让人看后大呼过瘾。

  在看《十二公民》之前,我已经先后看过日本翻拍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和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几部影片都是根据原作进行的改编,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版的《十二公民》忠于原作,剧情几乎一致。老片新拍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无味,但是《十二怒汉》却是一个特例,因为这部影片的剧本翻拍了这么多次,还会是会吸引你乖乖地去看。

  神剧本不怕翻拍,并不只是因为它的故事吸引人,我觉得比起故事本身,整个剧本就像一个框架,只要稍做改动就能将其搬到另一个国家的大屏幕上去。故事中体现出来的社会背景很容易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原作本来就是由一个话剧改编而来,所以背景对于故事来说十分重要。1957年的《十二怒汉》中被指控的是一个来自贫民窟的孩子,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贫民窟出身的人有很大偏见,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有所体现,而这部电影一出就狠狠打了那些偏见党的脸,这也是电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1991年日本翻拍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被指控的是一个女人,有人指控她杀了自己的丈夫。电影就像其名字一样,因为温柔,所以一开始有十一个人投无罪,然后搅局者试图引导大家投有罪,结果最后的判决还是无罪。日本的翻拍很有意思,陪审团里出现了女性,而且被指控的也是一个女性。整部片子都在表现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同时日本女权也是一个社会的敏感话题,容易引起关注。此外,整个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温柔与压抑也让人印象深刻。再来说俄罗斯翻拍的《十二怒汉:大审判》,这部影片长达150多分钟,故事讲得极其详细。被指控的对象是一个车臣的孩子,这也成功制造了一个敏感话题。而陪审团的十二个人,电影名字中的“怒汉”只表现了“汉”字(十二个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叔)。影片的亮点在于最后并没有单纯达成“无罪”这一共识,有人考虑到了那个孩子被判无罪后出去会被真凶追杀。我觉得这一点补充得很好,让影片更加丰满的同时,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得以体现。

  最后来说一说我们拍的《十二公民》,这一部或许是所有翻拍里和原作最相像的了,很多情节都照搬了原作,如眼镜,匕首之类的线索,但这些都不影响电影本身的表现力。首先说说演员,电影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何冰、韩童生、高冬平、李光复等,都是在话剧界被视作国宝级演员的人,有他们参与演出,演技自不用说,观众看起来也会更有兴趣。其次电影中被指控的是一个富二代,本身就是容易引起话题的角色。此外是故事的发展,原本觉得在中国要翻拍这个是不大现实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陪审团制度。没想到竟然用大学补考给开了一个虚拟法庭,还请来了家长做陪审团。说实话我现在还是觉得这个故事设定太虚幻了,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但就是这样一个强行的设定让故事发展下去了,所以我还是挺佩服导演的想法的,脑洞简直连黑洞了。整个电影中充斥着“中国特色”,每一个人的形象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何冰所演的角色竟然是一个检察官,影片的这个设定让我觉得有些缺陷,本来是由十二个普通人展开的讨论,其中一人说服十一个人这一点也一直是我最为欣赏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才显得那个人更有魅力,可这里的竟然是一个专业人员。这种感觉就好像是普通玩家遇上了人民币玩家一样,把我的感动还回来。不过检察官给你科普带你飞,完成了一次与民同乐的普法教育,听起来也还不错。虽然满满的都是CCTV12 的即视感,但观赏性还是很高的。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开创了戏剧电影的新类型,这样一来国产电影又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