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游戏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么?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_百度百科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语,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及其兄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势力,其篡位野心人尽皆知。其党羽曾刺死魏帝。其子后来篡魏自立。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语出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籍
《?魏书?高贵乡公传》注引《》:“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相关人物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语典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史实
司马昭的野心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是魏国的大将。魏明帝死时,托付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1]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另立十三岁的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故事
公元260年的一天傍晚,洛阳城突降急雨。
雨点由疏转密,天空一片灰暗,间或有雷霆闪电。
历史在这一天的最大落笔不是的这场暴雨,而是发生在皇宫中的一场政治风雨。与宫外噼里啪啦的雨声相呼应,皇宫中也是一片鼓噪,人呼马嘶,兵器相交。原来是魏帝曹髦“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决定出宫亲手杀掉权臣司马昭。曹髦带着冗从仆射、黄门从官等宫廷下了陵云台,穿上,挑了,集合宫中士兵,要出讨司马昭。[2]
宫中顿时大乱。
有官员拦住曹髦,上奏说天降大雨,出师不利,请皇帝收回成命。曹髦一把将他推开。
侍中、尚书、散骑常侍闻讯赶到。曹髦见三人到来,不等他们开口,大声诉起苦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我忍受不了他的羞辱了,不能坐等被他废黜。就让我们君臣在今天解决此事。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王经诚恳地劝谏道:“昔日忍受不了专权的季氏,结果他方,失去国君之位,为天下取笑。现在国家大权操纵在司马家族已经很久了。朝廷四方都有司马家的亲信爪牙,人们不顾逆顺之理已非一日。皇上的宫廷甲寡弱,怎么能够作为成大事的依靠呢?兵势一旦发起,就好像病情可能非但没有祛除,反而会加深!甚至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灾祸。请皇上详加考虑啊。”
曹髦听到如此冷酷的现实分析,胸中怒火熊熊燃烧。他掏出怀中的狠狠地掷在地上,厉声说:“我意已决。即使事败身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更何况不一定死呢!”
曹髦抛下三人,匆匆告别太后,率领宫中、数百人,敲起战鼓,出云龙门而去。皇帝身披新甲,坐在车驾之上,手持宝剑,大呼杀贼,激励士气。这一幕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王沈、王业两人见此,决定去向司马昭汇报投诚。他俩招呼王经一起去告密:“事已至此,我等不能自取灭族之祸,应该前往司马公府自首,以免一死。王尚书同去否?”王经回答说:“,。你们俩去吧,我不去了。”王沈、王业见劝不动王经,快步出宫,抄小路报告司马昭去了。
这一边,率领着数百僮仆,鼓噪而出。
的弟弟屯骑校尉正好有事入宫,遇到震怒的曹髦和宫中的乌合之众,大吃一惊。曹髦左右大声呵斥他,司马?一行慌忙躲避而走。曹髦可谓,对这次肉搏的前途更有信心了,于是他喊得更响了。随从们受到感染,旗帜和兵器也挥舞得更欢了。
在皇宫南,得到消息的司马昭党羽已经在中护军贾充的率领下,集合军队,列阵迎战了。司马父子常年掌握军队,集合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不是曹髦的可以比拟的。贾充见到宫中缓缓出来一支的军队,。他挥手示意主动反击,自己带兵自外而入,扑向曹髦军队。曹髦的军队见状就溃散后退了。
曹急了,高喊:“我是天子,谁敢拦我!”挥舞着宝剑,左右乱砍。司马昭一边的将士见,不知所措,只好小心躲避,不敢进逼。宫中士兵和仆人们见状,又聚集起来,向宫外继续前进。两边军队保持的距离,开始胶着。曹髦认为这是上天保佑曹家,自己身为,天下无敌,更加起劲地舞剑向前冲。
司马家一边的军队慌乱躲避,形势开始不利于司马昭了。
在司马昭一边的成济跑过去问贾充:“事情紧急了!中护军,怎么办?”
贾充恶狠狠地说:“。司马家如果失败了,我们这些人还会有好下场吗?还不出击!”他对周围的士兵高喊:“司马家养你们这些人,就是用在今天的。今日之事,没有什么可以迟疑的。”
成济略一思考,说:“没错!”,接着抽出铁戈,向曹髦刺杀过去。
曹髦毫无防守之力,被成济的长矛从胸中进去,于背部出来,血溅宫墙,当即身亡。
曹髦之夜袭
一场宫闱惊变就此结束。
曹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亲手去刺杀权臣的皇帝,但是他失败了。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位皇帝是北魏的。他虽然杀了权臣,但并没有解决权臣当国的问题。相对于当国权臣来说,生长深宫的皇帝最大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血统。“皇帝”的金字招牌还是可以吓住绝大多数人的。比如曹髦在打斗中,他的皇帝光芒就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遗憾的是,这是他们唯一的武器,而且是不断钝化的武器。随着权臣权势的巩固和人们对皇室的失望,皇帝的光芒就逐渐暗淡了。更要命的是,对于那些权臣的党羽来说,他们的利益是与皇帝的利益截然相反的。成济之所以敢在之下刺杀皇帝,就是因为被贾充点拨出了这一点。
曹髦利用皇帝的权威、高贵与尊严来捍卫皇帝的权威、高贵与尊严。他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太看重皇帝身份本身了。这位被称为“才同陈思,武类太祖”的小皇帝以这种罕见却可以理解的,高贵而又屈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20岁的生命。
曹髦本来是无缘于皇位的,而仅仅是。(曹魏六年,即254年),魏帝曹芳被司马师废黜,降封为齐王。曹髦因为是嫡孙,被选中成为新皇帝。当时曹髦才14岁。虽然年少,但是由于过早目睹了家庭变故、宫廷争斗和皇室日衰的政治现实,他显露出了与年龄极不符合的成熟和世故。正史艳称他“才慧夙成”,“有大成之量”。
曹髦从外地赶到洛阳的时候,群臣迎拜于西掖门南。曹髦在门口下轿,要向各位官员回拜还礼。礼宾官员阻拦说:“礼,君不拜臣。”曹髦回答说:“我并未登基,现在也是人臣。”最后,曹髦在城门口向群臣恭敬还礼。进城来到皇宫止车门前,曹髦又下车步行。礼宾官员又说:“天子有资格车驾入宫。”他又说:“我受皇太后征召而来,还不知所为何事。”曹髦步行到太极东堂,拜见太后。曹髦谨慎得体、大方稳重的言行赢得了朝野的称赞,史称“百僚陪位者欣欣焉”。
曹髦不仅会说话办事,而且个人能力非常出众。古***察一个人的能力的重要方法是看他对儒家作品的理解程度和在书画方面的造诣。曹髦虽然年纪轻轻,却能在太学里与年长的儒者们谈论《》、《》及《》,而且还能谈出新意来。同时曹髦还是古代历史上数得着的画家,画迹有《祖二疏图》、《盗跖图》、《黄河流势图》、《新丰放鸡犬图》、《于陵仲子像》、《黔娄夫妻像》。评论家说他的作品:“其人物故实,独高魏代。”
也许是个人素质之高,让曹髦觉得自己应该承担起兴复皇室的重任。为了收复已经涣散的人心,革清政治,曹髦在即位初就派遣侍中持节分巡四方,观察风俗,慰劳百姓,纠察失职官员。他以身作则,一改祖父辈大兴土木奢侈享乐的风气,“减乘舆服御、后宫用度,及罢尚方御府百工技巧靡丽无益之物”。为了赢得军队的好感,曹髦多次下诏哀悼军队伤亡的将士,安抚那些饱经战火创伤的地方。但是他能做的也仅仅是这些象征性的举措而已,司马昭牢固掌握着朝廷实权,曹髦还是逃脱不了金丝的命运。中兴的欲望和现实的压抑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了曹髦心理失衡,加上血气方刚,他就上演了身亡殉位的一幕。
在曹髦刚登基的时候,当时掌权的司马师曾经私下问亲信:“新皇上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一旁的回答说:“才同陈思,武类太祖。”钟会是大世族大官僚家族出身,他将曹髦与和曹操的文才武略相比,可见对曹髦的能力评价之高。司马师听完,轻声说道:“如果真像你说的这样,社稷有福了啊。”实际上,他用凝重后悔的眼神注视着弟弟司马昭,心想:“这回,我们哥俩可能选错了人。”
曹髦在进攻的路上被自己的党羽当众刺死了,司马昭听到消息后大惊失色,喃喃自语道:“天下将怎么看我啊?”
司马昭所谓的天下其实是指天下的世族大家们,没有权臣会对普通小百姓的感受投入过多的关注。东汉开始兴起的世族势力在三国曹魏时期得到了膨胀,他们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一些家族世代垄断某些官职。司马家族本身就是大世族,又是依靠北方世族的支持上升起来的政治势力。小皇帝,而且是被自己间接杀死了,世族大家们怎么对待这件事,司马昭。
他先跑到宫里去,对着曹髦的尸体放声大哭了一场,然后下令召集贵族百官,商量对策。
司马昭毕竟对突然的变故心虚,极需要将这件事情尽快摆平。他下令收殓皇帝尸首,开始操办丧事。多数贵族百官都应召来到皇宫,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对皇帝的“”悲伤欲绝。少数贵族官员没有来到,其中就包括大世族出身的。
司马昭极需要所有世族的支持。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人去召陈泰入宫,理由是皇帝突然驾崩需要会集大臣商议,双方都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司马昭不需要说什么,多次派人催请就是他最明显的态度了;陈泰也不需要问什么,去还是不去也是他最明显的态度了。
最后,陈泰还是去了皇宫,这是天下政治力量对比的客观结果。
司马昭紧张地握着陈泰的手,问道:“天下将怎么看我啊?”
陈泰冷静地回答说:“斩贾充,才能稍微平息天下人的议论。”
这段对话发生在两个政治高手之间。司马昭开门见山地刺探陈泰对自己支持的要价。陈泰不追究皇帝的真正死因,只是要求杀贾充以谢天下。他要求杀贾充既是对曹魏王朝做个交代,也是寻求个人心理安慰。整个对话简洁而直入主题。但是贾充是司马昭的心腹,为司马昭解决了曹髦进攻的难题,是有功之臣。更重要的是,贾充也是一大世族,而且还是司马氏的亲家,西晋八王之乱时的就是贾充的女儿。杀贾充来掩饰自己的罪行对司马昭来说,代价太大了。因此他不同意陈泰的要价,他还需要贾充这个得力助手协助完成代魏的过程呢。
因此,司马昭又问陈泰:“杀其他人,行吗?”
陈泰坚定地说:“但见其上,不见其下。”陈泰的意思是皇帝的死事关重大,只能杀官居高位的人,而不能找一两个喽罗顶罪。
司马昭决定抛开陈泰,强硬摆平这件事情。他高声宣布:“成济弑君,罪大恶极,应诛灭九族!”
成济当时正站在司马昭一旁,可能还在想着自己会接受什么样的奖赏,万万没想到等来的会是这个结果。他当即急了,大声嚷起来:“成济只是奉命行事而已,罪不在我!”
司马昭不等成济说出更难听的话来,示意将他立即拖出去。兵士涌上来,堵住成济的嘴,架了出去。成济全家因刺穿曹髦的那一矛当即被了。司马昭再以为臣不忠,祸乱朝政的名义将没有向自己报信的王经族诛。接着,司马派势力迅速地筹办起皇帝的丧事来。
必须承认,司马昭对此事的处理并不完美。他以杀戮来掩盖弑君的真相,反而给人、的感觉。从王经死的时候起,曹髦死亡的真相一直就不是什么秘密。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昭的叔父当时就反对侄子的处理方法。曹髦遇害初期,百官因为司马昭的态度不明,没人敢奔赴现场悼念皇帝。司马孚却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抚着小皇帝的尸体大哭,边哭边说:“杀陛下者,臣之罪。”
司马孚与其他地参加丧礼的人不同,他上奏要求追究弑君主谋之人。司马昭不理会自己的叔叔。当时太后和司马昭商量,以平民之礼埋葬曹髦。司马孚坚决反对,拉着一批大臣上表要求以安葬曹髦。
最后太傅司马孚、大将军司马昭领衔,众大臣将此事定性:“故高贵乡公悖逆不道,自陷大祸。现在朝廷依西汉昌邑王因罪被废的先例,以平民之礼埋葬他。臣等身居高位,却没有避免这样的祸乱发生,真是肝胆破裂。太后仁慈过隆,臣等心有不忍,特加恩以王礼安葬高贵乡公。”也就是说,曹髦死后被称为他之前的封号:高贵乡公。他的死被归为他的道德缺陷,是咎由自取。因此朝廷将他废黜,以平民之礼安葬。但因为太后可怜他,所以升格为亲王的葬礼。
几天后,高贵乡公曹髦在洛阳西北三十里的?涧之滨安葬。没有贵族和大臣送行,没有旗帜礼乐,整个行列只有几乘破败的车辆。有许多百姓围观,指指点点。有人说:“这就是前几天被杀掉的天子。”说完,有人掩面而泣。
南朝的裴松之在注释这段历史的时候,感叹地说:“司马昭做得太过分了,这哪是王礼安葬啊?”
.成语故事[引用日期]
.成语故事[引用日期]司马昭(三国时期曹魏权臣)_百度百科
?三国时期曹魏权臣
(三国时期曹魏权臣)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人。三国时期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与宣穆皇后次子、晋景帝之弟、晋武帝之父。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侯。正元二年(255年),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为帝。四年(263年),分兵遣、、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咸熙二年(265年)病死,年五十四,葬于。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太祖。(概述内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司马昭人物生平
司马昭早年经历
司马昭是与的次子,的弟弟,景初三年(239年),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正始元年(240年),为洛阳典农中郎将。当时正值魏明帝大兴奢侈之风以后,司马昭免除苛捐杂税,不误农时,百姓大为喜悦。后转为散骑常侍。[1]
正始五年(244年),大将军曹爽伐蜀时,以司马昭为征蜀将军,作为夏侯玄的副手,率军出骆谷,驻扎在兴势。蜀将王林夜间偷袭司马昭军营,司马昭坚持按兵不动。王林终于退走。事后,司马昭对夏侯玄说:“费?占据险要之地而固守,我军前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攻坚而不能下,应赶快撤退,以后再作打算。”曹爽等引军撤退,费?果然率兵急奔三岭,截其归路,魏军夺得险道才得通过。回到京都,拜为议郎。[2]
司马昭攻蜀战吴
元年(249年),杀,开始专权国政,司马昭率众保卫二宫,因功增加封邑一千户。蜀将姜维侵扰陇右一带,征西将军郭淮从长安出发抗拒蜀军,司马昭晋位为安西将军、持节,屯兵关中,调度诸军。郭淮在麴攻打姜维别将句安,长期不能决胜负。司马昭即进军占据长城,南向骆谷设置疑兵。姜维害怕,退保南郑,句安的军队断绝后援,率众投降。转为安东将军、持节,镇守。
嘉平三年(251年),大军讨伐王凌时,司马昭都督淮北诸军事,率军会师于项。增加封邑三百户,赐给金印紫绶。不久又晋号都督。同年,司马懿去世,他的兄长司马师抚以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
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对吴国发动南征,司马昭统率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伐吴,战于东关。胡遵、诸葛诞军大败,司马昭因此削去侯爵。
蜀将姜维又侵扰陇右,扬言要攻狄道。魏帝曹芳任命司马昭征西将军,驻军长安。雍州刺史陈泰想走在蜀军前面占据狄道,司马昭说:“姜维攻羌人收取了他们的人质,屯聚粮食,建造粮仓,而又转道至此,正是想完成征服塞外诸羌的工作,为后年攻魏作准备。若真的要攻狄道,怎肯事先泄露,让外人知道?今扬言进攻,正是准备回师。”姜维果然烧了营垒而离去。遇上新平羌胡叛乱,司马昭率军将他们击破,随即在陈兵示威,北边胡虏被震慑,原来叛变的又来投降了。司马昭因这次军功,又封为新城乡侯。[3]
司马昭继其兄位
司马昭古代素描像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曹芳打算令、太常夏侯玄、等人欲发动政变。废除司马师,欲改立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可惜计划泄露,三人被司马师诛杀。同年,司马师对曹芳有所猜疑,废曹芳;立为帝;贬曹芳为齐王,司马昭参与谋划定策,晋封为高都侯,增加封邑二千户。
正元二年(255年),?丘俭、文钦等在淮南发起勤王,司马师率大军东征,司马昭兼任中领军,留镇洛阳。期间,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本来眼睛上就有瘤疾,经常流脓,致使眼睛震出眼眶,病重时,司马昭自京都到许昌省问,拜为卫将军。司马师死,魏帝曹髦命司马昭镇守许昌,令尚书傅嘏率六军回京师。司马昭用傅嘏及钟会的计谋,自己率军回京。到洛阳后,晋位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助朝政,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辞让不受。[4]
司马昭寿春之战
甘露元年(256年)正月,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为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又辞让不受。八月十六日,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5]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初一,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扬州刺史,占据淮南起兵,送儿子诸葛靓作人质请求吴国援救。议论此事的人请求立即讨伐淮南军,司马昭说:“诸葛诞认为?丘俭举事轻率急速而导致失败,今天他必然外连吴寇,这样一来,叛变的规模大而行动迟缓。我可以与四方将领联合起来,以全胜之策来制服他。”于是向天子上表说:“昔日黥布叛逆,汉高祖亲征;隗嚣违抗,光武帝西伐;烈祖明皇帝多次御驾亲征,都是为了振奋士气,耀武扬威。陛下应暂时亲临军旅,使将士得以借助天威。今讨贼诸军约五十万,以众击寡,没有不胜的。”
同年七月,司马昭携曹髦与郭太后一起东征,征发青、徐、荆、豫四州兵马,并从关中分部分军队,共同会师淮北。大军至项,让廷尉何桢持符节出使淮南,劝慰叛军将士,申明朝廷逆诛赏顺的政策,初五,司马昭进军丘头。吴国使文钦、唐咨、全端、全怿等三万余人来救诸葛诞,魏诸将迎击,不能抵御。将军李广临敌畏缩不前,泰山太守常时声称有疾不出兵,都斩首示众。[6]
八月,吴将朱异率兵万余人,将辎重留在都陆,军队轻装到黎浆。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抗拒朱异军,朱异退走。泰山太守胡烈用奇兵袭击都陆,烧毁朱异的粮草辎重,石苞、州泰又进击朱异,大破其军。朱异残兵饥饿无粮,吃葛叶而逃窜,吴人杀了朱异。司马昭说:“朱异不能到达寿春,不是他自己的罪过,而吴人杀了他,只不过是向据守寿春的诸葛诞道歉,坚定他的意志,使他还指望救兵的到来。如不这样,诸葛诞就会突围,拼命于一旦。或者认为我大军不能持久,他们就会节省粮食,坚持下去,等待其他变故发生。预料吴贼的出路,不会超出以上三种选择。如今我们应当采取多种行动,扰乱他们的视听,防备他们窜逃,这是取胜之计。”因而命令军队完成包围圈,遣送一些老弱残兵到淮北就地取食,前线士兵每人发给三升大豆。文钦听说这种情况,果然十分高兴。司马昭更让士兵装作饥饿瘦弱的样子给淮南军看,又放出很多间谍到淮南军,扬言吴国救兵就要来到。诸葛诞等就让士兵放宽标准,尽情吃喝,城中粮食很快短缺起来。石苞、王基都请求进攻,司马昭说:“诸葛诞图谋叛逆,并非一朝一夕,屯聚粮食,完善城池守具,自认为足以占据淮南。文钦与诸葛诞同恶相济,必不会随便突围出走。今若紧急攻城,必然损伤我方兵力。如外面援军突然到来,内外受敌,那是很危险的做法。如今三个叛贼同在一个孤城之中,天意或许会让他们同时灭亡。我们应从长远计议,制服他们,只须三面包围,坚守阵地。若贼救兵从陆路来,军粮必少,我们用游兵轻骑断绝其粮草运输,救兵可不战而破。外贼已破,文钦等必然束手就擒了。”全怿的母亲是孙权的女儿,在吴获罪,全端的侄子全?、全仪护卫其母投奔魏军。全仪兄全静当时在寿春,司马昭用钟会的计谋,代全?、全仪写信劝全静投降,全静兄弟五人率领部下来降。城中大为恐慌。[7]
甘露三年(258年)正月初七,诸葛诞、文钦等出来攻击围城军,被诸军击退。当初,诸葛诞与文钦内部不和,到紧急的时候,二人相互猜疑。遇到文钦计议军事时与诸葛诞的意见相抵触,诸葛诞便亲手杀了文钦。文钦之子文鸯进攻诸葛诞,不能取胜,跳下城墙投降魏军,魏任他为将军,封为侯,并让他绕城喊话劝降。司马昭看到城上守军持弓而不发箭,对诸将说:“可以攻城了。”二月二十日,魏军攻城,当天城被攻破,杀了诸葛诞,夷灭三族。吴将唐咨、孙曼、孙弥、徐韶等都率部下投降,司马昭上表给他们加封爵,士卒饥饿有病的,供给粮食医药。有人说吴兵必然不肯为我们效力,请求把他们活埋了。司马昭说:“放他们回去,才显示出大魏的宽宏大度。”后来将他们迁徙到三河。四月,回到京师。[8]
司马昭司马之心
清光绪校印《图像三国志》司马昭像
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儿子中没有爵位的都封为列侯。七月,司马昭上奏录用前世名臣元勋之子孙,量才任职。
甘露四年(259年)六月,将荆州分为两部分,置二都督,王基镇守新野,州泰镇守襄阳。使石苞都督扬州,陈骞都督豫州,钟毓都督徐州,宋均监青州诸军事。
甘露五年(260年)四月,曹髦见威权日去,国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心中不安,又常忧虑被废受辱,打算在殿上召集百官废黜司马昭。五月初六夜里,使冗从仆射李昭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愤慨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我不能坐受被废之辱,如今亲自率领你们去讨伐他。”王沈、王业急速将此事告知司马昭,司马昭召护军贾充等作戒备。曹髦知道事情泄露,率领左右进攻司马昭所在的府邸,声称要讨伐有罪之人,敢有骚动抵抗者灭族。相府中的兵将都不敢迎战,贾充呵斥诸将说:“司马公平时养活你们,正是为了今天啊!”太子舍人成济拿起戈向曹髦车驾进攻,刺中曹髦,戈刃从背上穿出,曹髦在车中驾崩。
事后,司马昭召集百官商议事变的原委。并专请仆射到一个幽静的房间,对他说:“玄伯,现在天下人是怎样看待我呢?”陈泰说:“只有腰斩贾充,才能向天下人略表谢意。”司马昭说:“你再想一想退一步的办法。”陈泰说:“我只有此上策,未有其次。”于是司马昭归罪于成济兄弟,成济兄弟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逆贼,被军士从下乱箭射杀。[9]
司马昭又杀尚书王经,认为他和自己不一心。五月初八,司马昭向太后上奏说:“故高贵乡公率领护驾士卒,拔刀鸣鼓冲向臣的住处,臣怕双方交兵,即命令将士不得伤害任何人,违令者以军法处置。骑督之弟太子舍人成济进入兵阵,伤害高贵乡公以致丧命。我听说做人臣的应当守人臣的节义,至死也不能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能躲避祸难。那次变故突然发生,灾祸像机关发动一样迅速到来,臣的确想舍弃此身,等待一死,听候天子裁决。然臣考虑到这次变故的谋划,意在危害太后,倾覆社稷宗庙。臣枉充宰辅之位,有安定国家的义务,即连续发命,不得迫近天子辇车。而成济私自闯入兵阵,以致发生这样的大事故,臣悲哀痛恨,五脏摧裂。成济违犯国家法纪,死不足以抵其罪,应逮捕成济家属,交付廷尉治罪。”太后听了这个意见,诛灭了成济三族。与公卿们商议,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为天子,改元景元。[10]
司马昭攻灭蜀汉
景元四年(263年)夏,司马昭准备伐蜀,与众人商量说:“自在寿春平定叛乱以来,士兵已经六年没有战事,制造兵器,修缮盔甲,准备对付吴蜀二虏。如果灭吴,大略计算一下,造战船,开水道,得用千余万个工日,这就要十万人一百几十天才能完成。另外南方地势低下气候潮湿,必然会发生疾疫。当今应先取蜀,灭蜀三年之后,借巴蜀可以顺流而下的有利地势,水陆并进,这就像历史上晋灭虞定虢,秦吞韩并魏那样容易了。蜀战士据统计有九万,驻守成都及守备后方诸郡的不下四万,余下的不过五万。如今将姜维拖在沓中,使他不能东顾,然后大军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击汉中。蜀军若各自据城守险,必然兵力分散,首尾隔绝。我们可以调集大军破其城池,派遣散兵占据村野,剑阁无暇守其险,关头无自保之力。以刘禅之昏庸,外面边城陷落,内部士女震惊,其灭亡是可以预料的。”征西将军邓艾以为蜀尚无祸乱之机可乘,屡次提出不同意见。司马昭感到忧虑,派主簿师纂到邓艾军作司马,寻找机会劝说,邓艾这才奉命。于是征发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从狄道到沓中进攻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从祁山出发驻军武街,断绝姜维的退路,镇西将军钟会率领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从骆谷进攻汉中。
魏灭蜀之战地图
八月,大军从洛阳出发,大赏将士,列阵誓师。将军邓敦提出蜀不可伐,司马昭将他斩首示众。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姜维营,陇西太守牵弘在前面截击,金城太守杨欣进军甘松。钟会所率军队分为二队,一队由李辅率领,经过斜谷,将蜀将王含包围于乐城,又使部将易恺在汉城进攻蒋斌。钟会率一队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讯后率军退回,王颀追击姜维,在强川打败蜀军。姜维与张翼、廖化合并共守剑阁,钟会进攻剑阁。十月,因各路军频繁报捷,曹奂以春秋时晋国的故地,共十郡,方圆七百里,封司马昭为晋公,晋位为相国,加九锡。[11]
十一月,邓艾率万余人从阴平越过绝险的大山进至江油,在绵竹大破蜀军,杀了诸葛瞻,首级传往京师。又进军雒县,蜀主刘禅投降。曹奂命司马昭以相国身份统摄朝政,于是送上新职符节,去掉侍中、大都督、录尚书的称号。司马昭上表让邓艾为太尉,钟会为司徒。钟会暗地谋划叛逆,因而秘密派使者诬陷邓艾。[12]
咸熙元年(264年)正月,用运囚犯的槛车召邓艾入京。初四,司马昭西征,驻军长安。当时,曹魏的宗室都在邺城,命从事中郎山涛兼管军司事,镇守邺城,派遣护军贾充持节、督诸军,据守汉中。不久钟会在蜀中谋反,监军卫?、右将军胡烈攻钟会,并杀了他。
当初,钟会将要伐蜀,西曹属邵悌对司马昭说:“钟会很难让人放心,不能使他伐蜀。”司马昭笑道:“取蜀易如反掌,而众人都说不可,只有钟会与我意见一致。灭蜀之后,中原将士人人思归,蜀之遗民尚有恐惧之心,钟会即使有叛逆之心,也不会实现的。”事情最后果如司马昭所料。[13]
司马昭追尊文帝
景元五年三月三十日(264年5月2日),魏元帝曹奂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死,葬于。数月后,司马昭被谥为文王。他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昭被追封为文帝,庙号太祖。[14]
司马昭人物评价
、文钦: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
王经:朝廷四方皆为之效死。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15]
司马昭画像
张悌: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16]
羊祜: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役无时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勋,成无为之化也。
:自是天下畏威怀德矣。君子谓司马大将军於是役也,可谓能以德攻矣。夫建业者异矣,各有所尚,而不能兼并也。故穷武之雄毙于不仁,存义之国丧于懦退,今一征而禽三叛,大虏吴众,席卷淮浦,俘馘十万,可谓壮矣。而未及安坐,种惠吴人,结异类之情,宠鸯葬钦,忘畴昔之隙,不咎诞众,使扬土怀愧,功高而人乐其成,业广而敌怀其德,武昭既敷,文算又洽,推是道也,天下其孰能当之哉![17]
虞世南:克宁祸乱,南定淮海,西平庸蜀,役不逾时,厥功为重。及高贵纂位,聪明夙智,朝野欣欣,方之文武,不能竭忠叶赞,拟迹伊周,遂乃伪杀彦士,委罪成济,自贻逆节,终享恶名。斯言之玷,不可为也。[18]
房玄龄:①世宗以睿略创基,太祖以雄才成务。事殷之迹空存,翦商之志弥远,,功业在焉。及逾剑销氛,浮淮静乱,桐宫,或所不堪。若乃体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连于此岁,得意于兹日。轩悬之乐,大启南阳,师挚之图,于焉北面。壮矣哉,包举天人者也!为帝之主,不亦难乎。②世宗继文,邦权未分。三千之士,其从如云。无外,灵氛。反虽讨贼,终为弑君。[19]
王应麟:司马师引二败以为己过,司马昭怒王仪责在元帅之言。昭之恶,甚于师。[20]
王夫之:使司马昭杀贾充以谢天下,天下其可谢,而天其弗亟绝之邪?己谋逆而人成之,事成而恶其人,心之不昧者也。[21]
赵翼:司马氏当魏室未衰,乘机窃权,废一帝、弑一帝而夺其位,比之于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语矣![22]
罗贯中:①假意投身强哭尸,公然弑主待推谁?欲诛成济瞒天下,天下人人已尽知![23]
②司马当年命贾充,弑君南阙赭袍红。却将成济夷三族,欲使军民耳尽聋!
司马昭家庭成员
司马昭父母
父亲:晋宣帝司马懿
母亲:宣穆皇后张春华
司马昭兄弟
长兄:晋景帝(同母兄)
三弟:平原王(同母弟)
四弟:汝南文成王
五弟:琅邪武王
六弟:清惠亭侯
七弟:扶风武王
八弟:梁孝王
九弟:赵王
司马昭妻子
文明皇后[24]
司马昭侧室
充华赵延[25]
司马昭子女
晋武帝,文明皇后所生[24]
齐献王,文明皇后所生[24]
城阳哀王,文明皇后所生[24]
辽东悼惠王,文明皇后所生[24]
广汉殇王,文明皇后所生[24]
乐安平王,母不详[26]
燕王,母不详,出继叔父清惠亭侯司马京[26]
,母不详,早亡[26]
乐平王,母不详[26]
,文明皇后所生[24]
,嫁王济[27]
司马昭艺术形象
司马昭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司马昭生平与正史大体相同。早年随父司马懿抵御伐魏,多有军识。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为大将军。手握兵权,专揽国政,并阴谋代魏。甘露五年,杀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司马昭分兵伐蜀。蜀灭亡后,钟会阴谋造反,司马昭率领大军亲讨。未至,钟会业已败亡。回朝后自称晋公,后加晋王。立子炎为世子。司马昭戏责,阿斗乐蜀不动情。二年,司马昭中风猝死。数月后,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28]
司马昭游戏形象
边锋《》:
日本(现)公司《》系列:
司马昭影视形象
年份  电视剧/电影名称饰演者剧照1994年《》李赤尤(青年)、(中年)
1996年《》马俦2010年《》2015年《》2017年《》
《晋书》:文皇帝讳昭,字子上,景帝之母弟也。魏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为洛阳典农中郎将。值魏明奢侈之后,帝蠲除苛碎,不夺农时,百姓大悦。转散骑常侍。
《晋书》:大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蜀将王林夜袭帝营,帝坚卧不动。林退,帝谓玄曰:“费?以据险距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亟旋军,以为后图。”爽等引旋,?果驰兵趣三岭,争险乃得过。遂还,拜议郎。
《晋书》:及诛曹爽,帅众卫二宫,以功增邑千户。蜀将姜维之寇陇右也,征西将军郭淮自长安距之。进帝位安西将军、持节,屯关中,为诸军节度。淮攻维别将句安于?,久而不决。帝乃进据长城,南趣骆谷以疑之。维惧,退保南郑,安军绝援,帅众来降。转安东将军、持节,镇许昌。及大军讨王凌,帝督淮北诸军事,帅师会于项。增邑三百户,假金印紫绶。寻进号都督,统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伐吴,战于东关。二军败绩,坐失侯。蜀将姜维又寇陇右,扬声欲攻狄道。以帝行征西将军,次长安。雍州刺史陈泰欲先贼据狄道,帝曰:“姜维攻羌,收其质任,聚谷作邸阁讫,而复转行至此,正欲了塞外诸羌,为后年之资耳。若实向狄道,安肯宣露,令外人知?今扬声言出,此欲归也。”维果烧营而去。会新平羌胡叛,帝击破之,遂耀兵灵州,北虏震?,叛者悉降。以功复封新城乡侯。
《晋书》:高贵乡公之立也,以参定策,进封高都侯,增封二千户。?丘俭、文钦之乱,大军东征,帝兼中领军,留镇洛阳。及景帝疾笃,帝自京都省疾,拜卫将军。景帝崩,天子命帝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帝用嘏及钟会策,自帅军而还。至洛阳,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帝固辞不受。
《晋书》:甘露元年春正月,加大都督,奏事不名。夏六月,进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九锡,假斧钺,进号大都督,剑履上殿。又固辞不受。秋八月庚申,加假黄钺,增封三县。
《晋书》:二年夏五月辛未,镇东大将军诸葛诞杀扬州刺史乐?,以淮南作乱,遣子靓为质于吴以请救。议者请速伐之,帝曰:“诞以?丘俭轻疾倾覆,今必外连吴寇,此为变大而迟。吾当与四方同力,以全胜制之。”乃表曰:“昔黥布叛逆,汉祖亲征;隗嚣违戾,光武西伐;烈祖明皇帝乘舆仍出:皆所以奋扬赫斯,震耀威武也。陛下宜暂临戎,使将士得凭天威。今诸军可五十万,以众击寡,蔑不克矣。”秋七月,奉天子及皇太后东征,征兵青、徐、荆、豫,分取关中游军,皆会淮北。师次于项,假廷尉何桢节,使淮南,宣慰将士,申明逆顺,示以诛赏。甲戌,帝进军丘头。吴使文钦、唐咨、全端、全怿等三万余人来救诞,诸将逆击,不能御。将军李广临敌不进,泰山太守常时称疾不出,并斩之以徇。
《晋书》:八月,吴将朱异帅兵万余人,留辎重于都陆,轻兵至黎浆。监军石苞、衮州刺史州泰御之,异退。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袭都陆,焚其粮运。苞、泰复进击异,大破之。异之余卒馁甚,食葛叶而遁,吴人杀异。帝曰:“异不得至寿春,非其罪也,而吴人杀之,适以谢寿春而坚诞意,使其犹望救耳。若其不尔,彼当突围,决一旦之命。或谓大军不能久,省食减口,冀有他变。料贼之情,不出此三者。今当多方以乱之,备其越逸,此胜计也。”因命合围,分遣羸疾就谷淮北,禀军士大豆,人三升。钦闻之,果喜。帝愈羸形以示之,多纵反间,扬言吴救方至。诞等益宽恣食,俄而城中乏粮。石苞、王基并请攻之,帝曰:“诞之逆谋,非一朝一夕也,聚粮完守,外结吴人,自谓足据淮南。钦既同恶相济,必不便走。今若急攻之,损游军之力。外寇卒至,表里受敌,此危道也。今三叛相聚于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将使同戮。吾当以长策縻之,但坚守三面。若贼陆道而来,军粮必少,吾以游兵轻骑绝其转输,可不战而破外贼。外贼破,钦等必成擒矣。”全怿母,孙权女也,得罪于吴,全端兄子?及仪奉其母来奔。仪兄静时在寿春,用钟会计,作?、仪书以谲静。静兄弟五人帅其众来降,城中大骇。
《晋书》:三年春正月壬寅,诞、钦等出攻长围,诸军逆击,走之。初,诞、钦内不相协,及至穷蹙,转相疑贰。会钦计事与诞忤,诞手刃杀钦。钦子鸯攻诞,不克,逾城降。以为将军,封侯,使鸯巡城而呼。帝见城上持弓者不发,谓诸将曰:“可攻矣!”二月乙酉,攻而拔之,斩诞,夷三族。吴将唐咨、孙弥、徐韶等帅其属皆降,表加爵位,禀其馁疾。或言吴兵必不为用,请坑之。帝曰:“就令亡还,适见中国之弘耳。”于是徙之三河。夏四月,归于京师,魏帝命改丘头曰武丘,以旌武功。
《魏氏春秋》:成济兄弟不即伏罪,袒而升屋,丑言悖慢,自下射之,乃殪。
《晋书》:天子既以帝三世宰辅,政非己出,情不能安,又虑废辱,将临轩召百僚而行放黜。五月戊子夜,使冗从仆射李昭等发甲于陵云台,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戒严俟旦。沈、业驰告于帝,帝召护军贾充等为之备。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称有所讨,敢有动者族诛。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叱诸将曰:“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刺之,刃出于背,天子崩于车中。帝召百僚谋其故,仆射陈泰不至。帝遣其舅荀?舆致之,延于曲室,谓曰:“玄伯,天下其如我何?”泰曰:“惟腰斩贾充,微以谢天下。”帝曰:“卿更思其次。”泰曰:“但见其上。不见其次。”于是归罪成济而斩之。太后令曰:“昔汉昌邑王以罪发为庶人,此儿亦宜以庶人礼葬之,使外内咸知其所行也。”杀尚书王经,贰于我也。庚寅,帝奏曰:“故高贵乡公帅从驾人兵,拔刃鸣鼓向臣所,臣惧兵刃相接,即敕将士不得有所伤害,违令者以军法从事。骑督成?弟太子舍人济入兵阵,伤公至陨。臣闻人臣之节,有死无贰,事上之义,不敢逃难。前者变故卒至,祸同发机,诚欲委身守死,惟命所裁。然惟本谋,乃欲上危皇太后,倾覆宗庙。臣忝当元辅,义在安国,即骆驿申敕,不得迫近舆辇。而济妄入阵间,以致大变,哀怛痛恨,五内摧裂。济干国乱纪,罪不容诛,辄收济家属,付廷尉。”太后从之,夷济三族。与公卿议,立燕王宇之子常道乡公璜为帝。六月,改元。
《晋书》:夏,帝将伐蜀,乃谋众曰:“自定寿春已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略计取吴,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余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湿,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彼若婴城守险,兵势必散,首尾离绝。举大众以屠城,散锐卒以略野,剑阁不暇守险,关头不能自存。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于是征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自狄道攻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军于武街,绝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自骆谷袭汉中。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帝斩以徇。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颀趣甘松。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又使步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于强川。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钟会攻之。冬十月,天子以诸侯献捷交至,乃申前命。
《晋书》:十一月,邓艾帅万余人自阴平逾绝险至江由,破蜀将诸葛瞻于绵竹,斩瞻,传首。进军雒县,刘禅降。天子命晋公以相国总百揆,于是上节传,去侍中、大都督、录尚书之号焉。表邓艾为太尉,钟会为司徒。会潜谋叛逆,因密使谮艾。
《晋书》:咸熙元年春正月,槛车征艾。乙丑,帝奉天子西征,次于长安。是时魏诸王侯悉在邺城,命从事中郎山涛行军司事,镇于邺,遣护军贾充持节、督诸军,据汉中。钟会遂反于蜀,监军卫?、右将军胡烈攻会,斩之。初,会之伐蜀也,西曹属邵悌言于帝曰:“钟会难信,不可令行。”帝笑曰:“取蜀如指掌,而众人皆言不可,唯会与吾意同。灭蜀之后,中国将士,人自思归,蜀之遗黎,犹怀震恐,纵有异志,无能为也。”卒如所量。
《晋书》:秋八月辛卯,帝崩于露寝,时年五十五。九月癸酉,葬崇阳陵,谥曰文王。武帝受禅,追尊号曰文皇帝,庙称太祖。
.国学网[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陈寿.《三国志》.中国:中国,晋朝、南北朝:《三国志》魏书第三卷774页裴注:习凿齿曰
.新东方宝典[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文献网[引用日期]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廿二史札记:魏晋禅代不同》
.三国在线[引用日期]
《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文明王皇后,讳元姬………归于文帝,生武帝及辽东悼王定国、齐献王攸、城阳哀王兆、广汉殇王广德、京兆公主。”
《晋起居注》曰:泰始三年,使使持节兼五官中郎将宗正丞司马恢拜崇阳园妾李琰为修华,王宣为修容,徐琰为修仪,吴淑为婕妤,赵延为充华。
《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八》:“文帝九男,文明王皇后生武帝、齐献王攸、城阳哀王兆、辽东悼惠王定国、广汉殇王广德,其乐安平王鉴、燕王机、皇子永祚、乐平王延祚不知母氏。燕王机继清惠亭侯,别有传。永祚早亡,无传。”
《初学记?卷十?驸马第七》:王济尚晋文帝女常山公主,拜驸马都尉。
.国学网[引用日期]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